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22 03:16:41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刺猬公社
导读:原标题: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王克勤和包月阳都是价值观驱动型人格,他们那段辉煌的故事很难一词道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王克勤和包月阳都是价值观驱动型人格,他们那段辉煌的故事很难一词道尽。

刺猬公社 | 石灿


8月16日,因为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一堆大员被问责和处理。

这件事的舆论由头,要到一个月前了。

7月21日,自媒体“兽楼处”推送了一篇叫做《疫苗之王》的文章,揭露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疫苗生产环节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逃避监管,导致疫苗抗原含量低,事情败露,媒体跟进,引发全国恐慌。高层先后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长生生物科技被立案调查。

按照传统,揭开黑幕底料、引爆舆论的事情由传统媒体专职调查记者来做,但事实上,这件事被新媒体势力夺去了。国家高层出面处置疫苗事件,是民间自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光辉时刻,也是新旧媒体权力转移的一个象征性事件。这时很多人在问: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去哪儿了?

王克勤在这个时候开始被很多人想起。

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图片来自王克勤微博

8年前,《中国经济时报》刊发王克勤写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揭露了高温暴露疫苗、孩童因注射不合格疫苗患病、官商合谋垄断疫苗市场等问题,震惊全国。

2018年疫苗事件爆发后,心生恐慌、正义爆棚的人们翻出《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在社交媒体上传阅,在多重社会舆论力量的助推中,王克勤再次成为了民众眼中的英雄,他们赞扬他,夸奖他,怜惜他。

“我非常不想大家把我当英雄,我就是一个漂在北京的读过几天书的西北汉子,曾经认真履行了记者职责而已,报道真相本是记者天职,不值赞扬。”王克勤现在不是记者,而是一家公益机构的发起人,但他在微博上,沿用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期冀参与报道2018疫苗事件的媒体,“只替苍生说人话”。

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已去,在调查报道的余光里,人们依旧着迷于王克勤这代调查记者的职业经历。

王克勤1964年冬天出生在甘肃农村,那里盛产土豆。童年时,他因吃土豆中毒,差点命丧黄泉,亏得赤脚医生医治才捡回条性命。

他父亲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公立学校的读书人,在那个年份,他父亲是当地文化界的高峰,初为小学教师,后职至小学校长,见过世面,村里的许多文件材料都由他父亲协助起草。

他父亲写得一手毛笔字,心也好,每到春节,村里人到他家求“对子”,他父亲都会免费写了送。但他母亲觉得吃亏,常因为这事儿叨嘴。日积月累,他们却因一件件小事成了当地颇有名望的人。

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大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走出山沟,脱掉泥鞋子,穿上皮鞋,顶破阶层桎梏,成为城里人。

王克勤的父亲也这样。在王克勤13岁时,他初中毕业,离开父母远赴异乡求学;到了18岁,他到省城的兰州大学上学,开始了他的“城市生活”,学校每个月会发放粮票,可以让他有足够的食物填充肚子。

疫苗、威胁、辣椒水…...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幕后故事

青年时期的王克勤 图片来自王克勤博客

王克勤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期间参加了很多校园活动,对校园新闻、诗歌散文、活动策划很感兴趣。80年代我国高校教育实行就业分配制,两年后,他被分配到兰州市委机关担任领导的秘书。

刚到市委机关那会儿,他也想着升官发财。但他是一根筋,看不懂领导的眼色,一段时间后,就被调到远离核心权力的宣传岗位工作了。

正是因为这次调动,让他接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群众的举报信,反映一家工厂领导贪污腐败,上级安排他和一位记者一起去调查,很快,新闻就见了报,事情也迅速得到处理。

他感到震惊:原来记者是可以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往深一点了解,原来记者通过新闻报道,还能影响到政策制定。这个职业让他有些向往。

而他所处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是报纸期刊。那是国内纸媒崛起的初期,很多党报的稿件都来自政府宣传部门。报社为了稳固自己的信源渠道,建立了很实在的稿酬机制,一些基层宣传干事将宣传材料整理发给报社,报社会给那些干事提供还不错的稿件报酬。

这直接让王克勤心动了。当时在兰州,一碗兰州拉面一毛八,每天必须吃一碗,而他有机会一次拿到几块钱的稿酬,“一块钱稿费就可以买5碗牛肉面!”从此,他找到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但让王克勤真正扑向新闻行业的内在原因,来自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知识分子对价值观的向往和实践。

小时候,王克勤看过武侠小说,也练习过武术,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见不得人受苦受难”的侠义情怀,记者这个职业拥有的独特权力,能让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触梦。

1989年,是王克勤真正的第一个转折年。是年,他在《甘肃经济日报》谋得一份工作,开启了此后二十一年的记者生涯,开始撰写公共新闻作品。

2000年11月,王克勤在甘肃省政府网发现一份投诉书,反映兰州当地有多家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在从事股票诈骗。

他根据上访受害“股民”及中国证监会兰州特派办提供的线索,通过暗访黑市、调查投资人、走访有关部门等多种方式,对一些证券黑市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摸底,发现部分非法证券交易场所,有相当复杂的社会背景,一些政府相关部门染指其中,充当保护伞。

调查进行一个月后,他收到被调查方的言论威胁,担心力量薄弱,稿子发不出来,2001年1月,他邀请时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宏加入。

2001年1月下旬,调查兰州证券黑市的新闻稿上交至《甘肃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编辑部,《中国经济时报》时任总编辑包月阳承诺,春节后刊发。

稿件编辑期间,王克勤家里不断收到恐吓电话,安全起见,“把他们(老婆孩子)都打发到乡下去了”。

2月3日,《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一文在《中国经济时报》刊发,全文1.5万余字,社会反响激烈,国务院总理作出批示,黑市被查。

春节期间,王克勤曾在传呼机上收到威胁信息:“我已知道了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过来接你的老婆孩子。”他立马报警,警方派出了四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保护他。

在后续的收尾工作里,王克勤和王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褒扬。王克勤抵达他记者生涯里的第一个黄金时刻。

揭了黑,触了利,惊了权,《甘肃经济日报》活不下去了。2001年,该报停办,王克勤加入甘肃日报社旗下的《西部商报》。

在那里,他的侠义情怀又一次得到了释放。

2001年10月1日至7日,他在甘肃省岷县堡子乡采访,那里极度贫困,人们的诉求较多,他的行踪很快被传开了。

正当他徒步行走在山间小路时,在一个拐道上,突然一个老人冒了出来,双手掏出皱巴巴的“纸状”,请求他主持公道,那老人叫他“青天大人”。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