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下)

发布时间:2018-12-16 05:53:39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36氪
导读:原标题: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下) 在《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上)》和《 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中)》中,我们讲述了中国电影十余年中经历的波澜起伏。 面对发展越来越迅猛的电影市场,资本家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下)

在《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上)》和《

中国电影往事:秦国人与香港人的吊诡对决(中)》中,我们讲述了中国电影十余年中经历的波澜起伏。

面对发展越来越迅猛的电影市场,资本家和艺术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而投机者也觊觎着这场矿藏,如过江之卿一般挤入其中。

然而,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再次得到印证。

中国商业电影的一代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另一群人则成为新的主角。

庄家

2016年春节,《美人鱼》在香港上映,到三月底下线时该片票房超过了5500万港币,半年之后,《寒战2》在港公映两个月后的票房则超过了6600万港币,这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周星驰作品票房超过5000万港币却未能成为当年香港电影冠军。

在这年上映的348部首轮电影中,香港电影仅占61部,在这其中,港产片为19部,而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则为39部。港产片票房超过3.23亿港币,两地合拍片票房则在26.7亿港币以上,而外语片票房在总票房中的比重则达到了骇人的83.12%。

香港电影市场沦为好莱坞巧取豪夺的应许之地,但香港电影在内地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是年共有33部香港电影在内地首轮上映,累计票房达到了118.96亿元人民币,其中2部港产片的票房合计仅有328万元,而31部内地香港合拍片的票房则高达118.93亿元。

然而,本地电影产业却近乎奄奄一息。这一年,全港电影票房达到19.47亿港币,同比下滑近2%,这是十年以来香港电影市场首次票房同比下跌。

不独香港电影陷入颓势。

2016年开年仅仅54天,内地电影票房就突破了100亿元大关,第一个季度创下了144.66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达到5年以来最高的51.2%。是时,人们乐观预测内地电影市场在年内会突破600亿元大关。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逆转。该季度票房收入为101亿元,较上年同期出现了4.6%的下滑,这也是五年以来电影季度票房首次出现下跌。

在全年12个月里,仅有5个月票房实现实现增长。跌幅最大的9月的票房同比下滑了33%,其后的10月、11月、12月则连续下滑。到了这年的11月,总票房尚不足390亿元,距离年初大家的预期相去甚远。
在2016年,内地主流院线银幕数增长到41179块,全年共有84部电影票房破亿,其中9部电影内地票房突破10亿元,但电影票房只有457.12亿元,同比增长仅3.73%,就在前一年,该数字还达到了48%,这一年的内地电影市场创下了十年以来同比增长的最低速率。

在2015年的440亿元内地票房中,电商票补规模达到40亿元,这一年十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猫眼问世,到2016年4月,猫眼电影被分拆为独立业务,紧接着,淘宝电影正式更名“淘票票”。中银国际的研究显示,仅仅一年的时间里,电影票务线上化率就从63.42%增长到了80%,随着线上售票平台的坐大和流量转化红利逐渐见顶,票补规模到2016年锐减到了15亿元。

然而,这并非2016年票房表现平平的根本原因。

自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国观众观影平均票价仅从30.83元增长到了33.32元。在2010年,平均票价出现了25.7%以上的同比增幅达到42.91元,尽管这一年观影人次和之前三年的同比增幅相似都保持在三成左右,但是,票房的同比增幅却接近64%。

在这一年,中国的团购网站从上一年的一千七百多家暴增至近三千九百家,仅美团网在这一年就售出了约430万张电影票,其销售金额近1.2亿元,而这一年全国电影团购成交额达到了8.94亿元,各大团购网站电影票的平均折扣为3.5折。在团购网站的推波助澜之下,2011年的平均票价较前一年下降了近12%,观影人次同比增幅高达45.6%。

中国电影产业的艺术家和资本家终于意识到,高票价不过是饮鸩止渴,只有把尽可能多的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中,才能真正把电影市场的规模做大。事实上,自2011年到2016年,内地电影平均票价几乎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到2016年,平均票价的降幅将近5%,即使除去票补,2016年的平均票价也只比前一年贵了不到0.5元而已。

在中国,任何生意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一门如何攫取更多受众的艺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这门生意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活生生的人终于演化成为冷冰冰的数据和流量。互联网公司、资本家与艺术家们的利益共同体的触角无孔不入,此间无人幸免。

一两年后那些蜂拥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此时绝对不会想到,到时候他们会遭到污名化处理,被贴上“小镇青年”等标签在舆论光谱下进行冷酷无情的解剖和分析。不止是这些普通人,还有那些暗中玩弄杠杆最终被曝光的的电影产业中人,而等待他们的结局往往是身败名裂。

2016年3月初,《叶问3》上映仅仅16小时票房就破亿,不到两天它的收入已经超过3亿。但是,随着电影业绩水涨船高的还有对它票房造假的大规模质疑,公映一周之内,随着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陆续表态,《叶问3》的造假风波渐渐水落石出。

上映半个月后,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查实该片涉及票房造假金额达到了3200万元,最终这部电影在内地电影史上首次被官方查证票房造假后公开通报了详细作假数目。

这并非内地电影市场的第一次票房作假丑闻。

就在一年前,《捉妖记》在公映的最后半个月通过“公益放映”制造了超过4000万元的虚假票房,其目的是为了打破《速度与激情7》(Furious 7)在当时保持的24.24亿元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冠军记录。和它相比,《叶问3》的造假原因及过程则更加复杂和耐人寻味。

2016年2月23日,A 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以1.1亿元从合禾影视手中购得 了《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次日,港股公司神开股份出资4900万元认购并成立了《叶问3》电影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而这两家公司背后的控股股东都是上海快鹿集团,而它也是《叶问3》的投资方。之后,快鹿又将《叶问3》在内地的票房收入打造成金融产品,通过众筹平台、理财公司、P2P平台等进行融资。

上海中海投金融控股集团为《叶问3》提供了10亿元票房保底,以此预期计算,十方控股最终将可能获得8250万元的净收入,而该公司在2015年全年的营收尚不到6700万元。

更大的获益远非如此,而是隐匿在观众看不到的角落里。

在2015年12月22日,快鹿集团董事长认购了十方控股1.6亿股股份,认购价格为每股0.8港元。两天后,《叶问3》在香港上映,当天十方控股股价收于3.08港元每股,到《叶问3》内地正式上映当天,该公司股价大涨22%至3.6港元每股。

快鹿集团子公司上海业祥投资于2015年9月认购神开股份,2015年12月25日该公司股价一度创2009年9月以来股价新高,《叶问3》在内地正式上映当天,神开股份股价上涨6.53%。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