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基因科学大事记(1859-2003

发布时间:2019-12-18 04:24:36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蓝点
导读:1859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 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570)this.width=57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www.kepu.com.cn/g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1859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
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左到右:达尔文、赫胥黎、孟德尔
1865年
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1866年
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879年
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1903年
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15年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1924年
德国细胞学家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1927年
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X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
 
1929年
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1938年
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比德尔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1943年
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卢里亚,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4年
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4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了“杂交”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1948年
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DNA螺旋结构的结论。
 
1951年
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即“跳跃基因”)学说。
 
1952年
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了通过噬菌体的“转导”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
 
1953年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4年
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3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1955年
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瑞典生物学家莱温确认人体的46条染色体。
1956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了DNA和RNA。
 
1957年
 
1958年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开始已用化学的方法合成64种可能的遗传密码,并测试它们的活性。
法国医学家勒热内发现先天愚型痴呆症的病因是第21号染色体畸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1961年
法国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雅各布与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操纵子”概念,阐明了RNA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
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发现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的密码是RNA上的尿密腚(UUU)。
 
1967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76个核苷酸的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3年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人测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965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首次分析出丙氨酸tRNA所含的全部76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型限制性内切酶。
 
1967年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J·多塞发现并阐明控制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遗传决定结构。
 
1970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史密斯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逆转录酶”,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71年
英国生物学家布伦纳、美国生物学家霍维茨、英国生物学家苏尔斯顿发现关于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的基因调节现象。
 
1972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首次将剪切后的不同DNA分子连接组成新的DNA分子,首创基因重组技术。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合成了含有77个核苷酸的DNA长链,1976年又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共有206个核苷酸的DNA长链。
 
1973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合作完成了将两种不同基因拼接的复合基因引入细菌的实验,并申报了第一个基因重组技术专利。
 
1975年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发明了确定RNA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技术。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DNA碱基的快速分析方法。
德国免疫学家克勒、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合作开发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7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1981年
美国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首次检测出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1977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1978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胰岛素。
 
1978年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RNA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1979年
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史密斯发明能够重新编组DNA的定点突变技术──“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
 
1980年
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使细菌生产出干扰素。
 
1981年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王德宝等人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
 
1982年
美国神经学家普鲁西纳发现比病毒还小、没有核酸、但具有遗传物性的病原微生物──朊毒体(意为“类蛋白质感染因子”)。
 
1983年
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发明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诞生。
 
1985年
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6年
第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在英国诞生。
 
199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6年
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在英国诞生。
 
1998年
中、日、美、英、韩五国代表制定“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
 
1999年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2000年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1年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3年
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死亡。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科学家宣布联手启动“中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
中、美科学家分别测定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