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40年实现腾飞,深圳的“魔法”是科技产业

发布时间:2020-08-27 23:57:43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40年前的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批准在广东深圳、珠海建立经济特区;其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海南,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建立经济特区。 40年来,作为所有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样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980到2000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40年前的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国家批准在广东深圳、珠海建立经济特区;其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汕头,海南,新疆喀什、霍尔果斯建立经济特区。

40年来,作为所有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样板,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980到2000年,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建立完备的工业和三产体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金融产业,成长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2000到2020年,着力布局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战略行业龙头企业,经济特区延伸到全市范围,进一步成长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深圳特区40年,就是一部产业升级发展史。

前半程,深圳完成了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到“世界工厂”产业链条的巨大飞跃;后半段,深圳又完成了从“山寨之都”模仿跟随到“科技之都”引领创新的华丽转身。

40年实现腾飞,深圳的“魔法”是科技产业

聚焦最近10年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勾勒出深圳的“科技之都”逆袭史。

顶层设计的支持和谋划

2010,深圳特区建立30年。那一年,“新深圳人”的说法还未像近年来这般流行,深圳依然是“打工者”的圣地,但“世界工厂”的标签逐渐褪去,“山寨之都”的名头愈加响亮。

同样是在这一年,国家对深圳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此时的深圳,虽然已经从2000年代初“你被谁抛弃?”的大讨论中走出来,却仍处于“二次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四大支柱产业中,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期。

一方面,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批外资代工厂或压缩规模或关闭转移,本土代工厂同样经历了国外品牌商大举取消订单的艰难时刻,于珠三角城市而言,虽然东莞产业链受冲击最大,但对深圳电子制造业的影响亦不小。

根据央视报道,深圳本土手机厂商数量在2008年开始急剧下降,到2012年只剩400家左右,不到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40年实现腾飞,深圳的“魔法”是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城市也在积极响应广东号召,主动进行“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深圳土地资源日渐稀缺,对“落后产能”工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迁支持力度也是最大。当然,如果传统制造业企业可以转型发展到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圳同样欢迎这样的企业及其产业。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在2011到2015的这五年时间中,总计淘汰转型的低端企业超1.7万家。而在过去10年间,深圳先后9次修订产业导向目录,主动淘汰数万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成为国内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这也成了近年来深圳天气质量持续在国内大城市排名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笼”很重要,“换鸟”更关键。特区40年,深圳以制造业立市的主基调,一直都未曾动摇过。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举外迁的同时,真正拥有高新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成为深圳新的“时代骄子”。

十多年前,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远未像今天这般火热,深圳同样走在了所有中国城市的前列。

2008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明确2015和2020年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目标,之后陆续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从财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撑、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视技术研发的另一面是要保护好“知识产权”。同年,深圳出台全国第一部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之后又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多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顶层设计上的支持和谋划,让深圳抢占了国内“科技之都”建设的C位,而其能否落地开花,则需要深圳的企业及创业者们来进行回答。

领军企业的涌现和带动

2008年,深圳设定的2015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在回看2015年前后的深圳,其基本上算是做到了这一点。

商业周刊在2015年初发表的《深圳:中国硅谷?》一文中总结道:

深圳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制造基地。2014年,深圳创业公司一加科技的一款手机在欧美大受赞誉;过去两年,数百名创客在深圳制造了自己的智能手环、机械手臂;英特尔、微软、高通等国际巨头纷纷拉拢深圳,谁都想在深圳的硬件产业链上分一杯羹。

告别“山寨之都”,深圳开始走向“硬件天堂”的新时代。

面向消费者的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硬件产业,深圳之所以得名“科技之都”,更多还是因其无比强大的硬件制造产业集群,当然深圳也诞生了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北京则是因其拥有的超然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强大互联网产业集群,而与深圳共同组成了中国唯二的“科技之都”。再细分的话,你可以叫深圳是“硬件之都”,北京是“互联网之都”,民间也流传着“做硬件去深圳,做互联网去北京”的说法。

作为新老领军企业的代表,华为、大疆已然成为深圳“硬件之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而更多的硬件创业者们正在做着“下一个华为/大疆”的梦想。

40年实现腾飞,深圳的“魔法”是科技产业

科创产业发展布局早,顶层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再加上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于大江南北的有志年轻人,深圳能在硬件领域涌现出华为、比亚迪、中兴及大疆、优必选、柔宇等新老代表企业,似乎是一种必然。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之前建立起的扎实制造业根基和全产业链条,深圳现在的硬件科创产业也将如同“无源之水”。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7年4月发表的《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一文中就曾惊叹: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