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发布时间:2020-11-08 00:34:52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10月8日,韩国新人歌手夏妍发布了由人工智能作曲机器人EvoM制作的单曲《Eyes on you》,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凭借AI作曲出道的人类歌手。 EvoM是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人工智能研究生院研发的韩国首个人工智能作曲机器人,在《Eyes on you》的录制中负责作曲、编

1988年,英国正式颁布了《版权、设计和专利法案》(Copyright,Designs and Patents Act 1988),其中,对于计算机创作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计算机所生成之作品进行必要程序者,视为该计算机生成之作品的作者,其保护期限是自作品完成创作之年的最后一日起50年后届满”。

规定AI作品的版权属于“进行必要程序者”,同时也明确界定了对计算机生成作品“进行必要程序者”,即包括程序员、使用者,也可能是人工智能系统或设备的投资者。

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杂志提到:如果一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类的参与有限,或根本没有人类参与”,著作权法可以有两种潜在的生效方式--著作权法可以“拒绝”对计算机生成的作品进行版权保护,也可以将此类作品的作者归属于程序的创建者。现在国内解决此类问题也基本沿袭这个思路。

2018年,上海一家公司未经过授权,将腾讯开发的自动化编写程序Dream writer生成的财务报告复制到该公司网站。深圳市南山区法院裁定,该公司因侵犯腾讯的版权而需承担民事责任,向腾讯公司赔偿1500元人民币。

中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尚未明确界定AI作品的版权归属,这一裁定可能是AI创作领域的重要里程碑。《著作权法》:“著作权是著作权法赋予民事主体对作品及相关客体所享有的权利。”其中,民事主体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为民事主体的独创性思想表达,并非民事主体的AI无法单独享有著作权,但只要在作者名录加上人类作曲家或研发者的名字就能解决此问题。人工智能虽无法成为受法律保护的主体,但对其作品版权的保护也开始受到法律认可。

没有感情的辅助器-方舟的航向

人工智能作曲技术的日渐成熟,在音乐行业掀起一股不小的浪潮。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实现通过读取、记忆大量乐曲获取规律,计算音符节奏的出现概率并排列组合来“创造”音乐。但音乐的核心并非音乐本身而是“人”,音乐源于人类情感流动。《礼记·乐记》对音乐起源的解释非常贴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作曲家和演奏者透过旋律、节奏表达的情绪与观众聆听音乐引起的共鸣,这种藉由音符实现的,跨越时间、空间与种族的情感交流才是音乐存在的意义,也是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音乐是人类抒发心情的一种方式,让没有感情的人工智能作曲或许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不了解音符、节奏等音乐表层结构和基于情绪表达的音乐深层逻辑之对应关系,其制作的音乐只是基于概率所排列的音符。

无论算法作曲技术发展得多么成熟,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艺术形式之一,AI所作的乐曲必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音乐作品在社会中的功能和角色,人工智能也无法替代行业内顶尖的音乐创作者及表演者。不仅是音乐,在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中皆是如此。

现在较为成熟的AI音乐公司除了Google、Sony、AIVA外,还有英国的AI Musical、德国的Melodrive、美国的Humtap、Popgun、Snafu Records及诸多硅谷大亨联合建立的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OpenAI、字节跳动旗下的Jukedeck等。

百度、腾讯、阿里、网易云等音乐平台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工智能音乐有布局。

即便人工智能暂时无法掌握乐曲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及流动,但基于计算机具备对大量作品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分析及排列组合的强大能力,使得人工智能编曲效率远远高于人类。在一些注重成本且审美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中,AI作曲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一批专业度不足的音乐从业者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目前,人工智能作曲技术逐渐往商业应用与辅助创作的方向发展,“智能相对论”看到,其应用场景主要为视频配乐、游戏配乐、电视预告片、商业广告、发布会和电影等方面。

以非艺术场景的商用音乐为主要市场,打破了固有音乐市场关于成本及创作时间的限制。

如上文提及的AIVA已开始为电影、视频、电视剧制作音乐。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小冰乐队能自动生成旋律和编曲框架,已为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作了主题曲《智联家园》。

由西电沣东人工智能与类脑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Muses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基于GAN和LSTM的智能谱曲算法和视频多元素提取算法,实现了视频自助谱曲、智能仿曲和谱曲辅助智能等功能。

通过对视频进行内容物体识别、色彩分析和画面节奏分析,生成合适的背景音乐;也可透过用户输入的仿曲或关键词、语句启发音符,产生类似风格的音乐。另有一款专门制作视频配乐的AI Ecrett Music,通过识别不同的视频主题、时间及情绪,对视频配乐进行个性化编辑,为视频制作者持续产生不同的音律。为创意要求较低、对价格较敏感的部分商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作曲技术对音乐爱好者进行创作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2019年上线的“哼趣”APP就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音乐创作工具,只需简单哼唱,AI就会根据哼唱内容、音调、旋律生成一段完整的、悦耳的曲子,此外,还可对生成的曲子进行个性化编辑,一键选择变换不同乐器、风格与时长。“哼趣”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大量的乐曲训练来形成一套完善的LSTM神经网络的方式。

同时,算法团队解决了MP3与MIDI格式的相互转换和降噪问题,将人声与机器可识别的MIDI语言进行转化,再利用带有音频判定的神经网络进行乐曲生成。

使用这类软件或APP,不仅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便利快捷,也大大降低了普罗大众创作音乐的门槛。对专业音乐人而言,比起原先需要通过MIDI键盘输入旋律的创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并降低了与制作方的沟通成本。人工智能作曲随机生成的旋律也能在创作陷入瓶颈时,为使用者提供灵感,编曲工具的发展将使专业作曲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结语

AI作曲技术让音乐产业链运作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登上K-POP排行榜也许不再是天方夜谭。技术革新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在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