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站 > 正文

苹果若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之外,到底有多难?

发布时间:2019-06-28 02:27:18 所属栏目:建站 来源:钛媒体
导读:副标题#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王新喜 此前,据《日经》媒体称,苹果在去年12月组建了约为30人的生产线评估团队,正在研究供应链转移的事项,并已要求富士康、和硕和纬创等主要制造合作伙伴评估可行性,寻求iPhone、MacBook、iPad及AirPods产品线的转移

此外,在中国,华强北、中关村、华南城等实体以及网络电子零件市场,则可以迅速为生产一件货品采购全部的材料运送到厂房。比如说,早前有资料显示,富士康在郑州的生产基地有94条生产线。组装一部iPhone需要大约400个工序,包括抛光、焊接、钻孔和上螺丝。这里一天能生产50万部iPhone,大致相当于一分钟350部。这在其他国家与地区是很难办到的,这事关iPhone的生产、出货效率以及产品的品控与质量。

工厂外迁,意味着它需要历经一段较长时期的阵痛,苹果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产品配套体系、物流和零部件供应商生态系统以及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国的基础设施更稳定,供应链产业技术结构更完善,即使苹果有意分散产能,但苹果很难培育出一个能与中国市场相媲美的供应链集群。因为代工制造商需要依赖庞杂的供应商产业配套来生产,需求、环境、产业生态关联甚密。

目前的苹果,当前围绕iPhone制造的原料、技工、管理、市场等产业链条都在中国,且形成了产业链集群,而产业链集群带来的好处是,带动周边产业链升级与产能互补,形成一个不可取代的供应链网络。

正如前苹果高管曾对《纽约时报》说:“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

它带来的效率的极大提升与成本的极大降低,如果贸然迁往其他地区,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是熟练产业工人缺失导致产品品控的问题,其次是产业的互补效应缺失,导致零部件的品质供应能力与生产、创新效率快速下降。

苹果若将产能外迁,对国内制造业并非利好消息

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流动性来讲,设计师、工程师及车间生产员工若能集聚在同一个生态产业环境之中,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近距离的业务交叉可增强彼此的融合与了解,可带来更大的创造力。

在《制造繁荣》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产业工地的观点,大致就是,产业公地上的每一“物种”(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消费者、工人和诸如大学之类的机构)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物种保持独特优势与关联的产业交换资源会让彼此获益。这类似一个生态系统,每一“物种”都在贡献能够使其他“物种”获益的资源,即产业在地理上分布上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会推动整个产业的集聚效应与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距离上的邻近的企业间技术服务、人才和配套的完善,会让整个产业集群受益。

对于苹果来说,或许已经意识到,持续依赖中国的产品配套能力与支撑能力,这对于苹果始终是一大隐患,尽管外迁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但苹果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在单一的市场缺乏庞大的产业集群来支撑iPhone在关键零部件上的迅速生产,这可能会让未来苹果欠缺应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当然,苹果将产能外迁对于中国来说,也并非利好消息,因为从产业公地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衰,都不是孤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苹果供应链工厂业务代表的是高端制造业,苹果将供应链迁往他国,会让其他发展国家的制造的手机生产与组装、研发能力得到强化,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中国手机制造业的竞争力被削弱。

而手机制造业产业链的转移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业务与消费需求驱动。在业务与需求层面,无论是富士康等代工厂商,还是苹果以及华米OV等厂商都有调整市场布局的需求。一个趋势是,国内大厂也在往外跑,从国产手机厂商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国手机厂商都在印度设立了工厂,vivo、OPPO、小米、金立等,早已在印度投资建厂,更多的建厂与供应链配套的建设均在规划之中。当然这也是基于开拓国外市场的需要,展开全球竞争的需要。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跨国企业的制造业向其他更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家转移或者回迁本国,中国低附加值产业尚未转型成功,如何在全球制造业再次分工之前形成核心优势向上游迁移,也将是国内制造业需要思考的难题。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