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站 > 正文

不同的打法,相同的内核,BAT车联网谁也不比谁更强

发布时间:2019-11-28 00:30:41 所属栏目:建站 来源:A5专栏 
导读:副标题#e# 相反,在车联网开始大范围向前装市场渗透的背景下,BAT三家虽然都有着各自鲜明辨识标签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但将这些要素放在显微镜下逐一拆解,可以发现绕了一大圈后,BAT在车联网上的认识回归趋同,如果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和产品内核差

BAT三家在车联网上至今都没有哪一家形成统治级的能力,其关键在于这三家车联网产品的体验都大同小异,如果更直白一些,就是目前的车联网体验都不够好。这里说的体验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B端主机厂用户的层面,一是C端个人用户的层面。

对于C端用户来说,当然希望车载应用和生态越丰富越好,但目前的现实是,车载硬件的发展相比消费电子要弱一些,车机应用如果装的太多,会对车机系统造成负担,需要更轻量化的设计,如今BAT在做减法的取舍上,都在探索之中。在生态方面,现有的车联网往往是几个独立应用体验的打通,还没有形成像手机那样丰富的完整的生态闭环。就像“浅尝即止”一样,C端用户的体验始终没有形成变革式的跨越。

在B端主机厂层面,车联网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车辆使用数据的信息化,例如用户跑了多少公里、油品如何、是否需要保养等,并没有改变车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状。主机厂真正想要的是数字化的中台能力,即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打通,串联车企、车机系统、智慧4S店、自动驾驶等数据,从而更好的服务车主。

在这方面,BAT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2、满足OEM的个性匹配外,还要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在满足主机厂的个性定制化需求方面,BAT都不遗余力,竭尽所能。个人用户层面,车联网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升级,即用户层面的个性化匹配,目前的难点主要是账号体系的打通。

以互联网的思维来看,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无非从用户的兴趣标签、使用习惯等维度进行数字化的标注,而确定用户身份的就是账号体系。

目前在这方面,BAT三家都在有意推进,从这三家业务原生态来看,微信拥有11亿用户,通过车载微信移植上车后,除了提供账号体系的智能外,还能以成熟的小程序生态带动车内场景,这也是腾讯的车联网方案在账号体系中具备的优势;同样,阿里的支付宝账号体系也有不错的延伸和带动能力,相比之下,百度构建在搜索业务上的生态在账户体系上存在天生短板,如何补足还需更多思考。

3、车联网生态的开放和融合

虽然BAT三家的车联网方案都表示是一个开放的生态,但从上文的分析中看出,BAT三家在构建生态时还是存在“私心”。所谓的“生态开放”,不应只是自身业务生态的开放,更多的是与“友商”业务的融合。

这也要求BAT三家要放弃“门户之见”,坚持取长补短的原则,车联网生态才能充满活力和能量。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站在BAT三家的立场来思考,三方要想达成“默契”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各自的主业生态构建的竞争壁垒已经足够高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外来生态很难与之融合;其次,在BAT三家都陷入流量焦虑,增长瓶颈的时候,车联网作为一块还未开发的流量入口,其战略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一方对自己的固守地盘都不会轻易让步。

可以预见,车联网生态的构建将在无数次的拉扯和博弈中缓慢完成,其中既考验主机厂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也考验BAT竞争、妥协的艺术与智慧。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文 | 魏启扬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完】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AI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