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Gofun出行COO谭奕:共享汽车必须经历从租赁到科技的转化

发布时间:2017-12-19 00:28:15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IT老友记的网站
导读:“共享汽车行业内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行业该怎么做、未来在哪里。”在接受IT老友记的采访时,Gofun出行COO谭奕表示。 共享汽车已经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出行领域的又一战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共享汽车行业内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行业该怎么做、未来在哪里。”在接受IT老友记的采访时,Gofun出行COO谭奕表示。

 

共享汽车已经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出行领域的又一战场。

 

11 月,继摩拜、永安行传来入局共享汽车的消息后,美团、宝马共享汽车落户成都; 12 月滴滴宣布投入 10 亿元入局共享汽车……

 

巨头入局,共享汽车行业愈发热闹。

 

截止 2017 年上半年,已有 370 家“共享汽车”公司完成注册,实际拥有车队运营的公司数量超 100 家。据罗兰贝格预计, 2018 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有望达到1. 8 万亿元,具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虽然正值风口,但共享汽车企业面临着重重挑战。

 

共享汽车具有重运营、高成本、商业模式仍待探索等特点,使得汽车投放难量以形成规模,而这也成为了行业的普遍痛点。牌照难获取、场站资源有限、汽车投放不足……种种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在并不顺利的模式探索之路上,已有先行者倒下。

 

今年 3 月,因融资款项未到位,友友用车宣布退出共享汽车行业。 10 月,EZZY宣布倒闭,原因为成本管理没有做好以及新融资失败。

 

变革之中,共享汽车行业在现有的机遇和挑战之下会如何发展?企业又该选择怎样的策略? 12 月 12 日,IT老友记在由数阵科技举办的“2017 x 嘉定智能出行产业先锋论坛”后的采访中,独家对话Gofun出行COO谭奕,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首汽旗下共享汽车平台,Gofun出行目前已经进入包括北上广等 21 个城市,投放量达到 15000 万辆,MAU超 90 万,成为了共享汽车行业的头部力量。

 

谭奕认为,共享汽车行业需要多重优势的组合,如若企业仅具备车、资本或流量等单一优势,并不能成为企业的壁垒。“把当地的政府资源、停车资源锁定,有足够的车,有足够好的技术实现端,有相对来讲够支撑运营的用户数,还有足够活下去的钱,才能把这件事做成。” 谭奕表示。

 

那么共享汽车企业发展的首要核心是什么?谭奕认为,这在于企业需要去明确“会满足什么样的人,满足什么出行习惯,然后如何提供最恰当的出行习惯。”这三者实现匹配,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

 

以下为本次采访实录:

 

IT老友记:谭总您帮我们介绍一下Gofun出行目前的运营情况? 注入投放量、活跃用户数、日均订单量等数据?

 

谭奕:现在在运营的已经有 15000 辆,但现在下过订单的有 2 万多辆。现在活跃用户是每天两到三万,一个月 90 多万到 100 万。

 

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两三单,周末能做到四单,平时可能是两单多一些。这跟车辆本身也有关系。车辆本身续航里程也有限,现在一般一单大概要 40 多公里,两单就要 90 公里了。目前的车均行驶里程是 166 公里,可不低呢。

 

按这个数据去算,每天真正能够保证高效充电上架运营,现在的续航里程的车辆也就只能跑 120 公里。你不可能在白天的时候及时去补电,补电时间也相对来讲比较长。距离也是行业普遍的问题。充电设施不够普及,车辆续航里程还不足够长,都会影响汽车的运力和营收能力,但这个是可以跨过去的。

 

IT老友记:现在共享汽车企业多采用固定取环和随用随还这两种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两种模式?

 

谭奕:我们目前固定取环和随用随还都有。在成都,现在就已经采用了随用随还的模式,但是那个点相对来讲还是选定的,不是说做到真的随便还,但是已经便利性非常强了,有 4000 多个停车位,大概有 2000 多个停车点。一个城市 2000 多个停车点,便利性已经很高了,基本上半径在小于一公里或 500 米左右就能找到。

 

而且,这跟车辆的密度和城市的分布有关系。如果你的车辆数没到那么高的情况下,你也不可以做的那么分散。那么散的情况下,企业抓不到人,用户也抓不到车。所以还是跟它的密度有关系。

 

IT老友记:数据显示目前共享汽车企业均处于亏损的状态,Gofun的单车日均收入有多少?

 

谭奕:日均收入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持平的,人均用户客单价都是几十块钱。日均三四单的话,能够跑回单车成本。但是如果你把发展、人员、技术、品牌的支出都算上,就不一定了。所以这个行业现在还不到算盈利的时候,我认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大家如果这么算,绝对是把这个行业做窄了。这个行业绝对不是一个传统的租赁公司,如果你把过去的神州模式改成一个街边模式,你觉得它有意思吗?

 

我认为他是个科技模式,就是他必须是经历过一个从租赁到科技的转化。而现阶段因为科技感不够,所以大家评价他的时候还单一从租赁营收去考虑,甚至加入广告费。但是我认为这其实不是它的核心商务模型。因为车会越来越好,充电会越来越普及,用户会越来越成熟,道路和路权会越来越友善,不像现在管理的那么严。但是你必须证明你的模式足够,当车辆数和用户频率很高的时候,数据量必须足够大。所以最后拼的一定是数据,一定是数量,一定是便利性。这三个取决于你的价值。而一辆车每天周转 7 到 8 次是有可能的。但是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长这么远,可能是碎片化的,就短了。单车收入可能也不像现在的多。它的营收可能并没有完全覆盖成本,但是实际上这七到八个人次的周转带来的数据价值,远远超过租赁成本。甚至以后可能都不收钱,鼓励用户开,用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随时的数据,比如随时的气压、天气、污染等状况,需要的这种数据非常多。所以它其实是流动的一个数据监测站。

 

很多人看不到其中大数据的价值,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积累量。这就是说为什么其实它是一个科技型公司,并不是一个传统租赁公司。如果只看现在两单三单挣不挣钱,这个行业没办法往前走。

 

IT老友记:您刚提到的这个科技模式是怎么运营的?

 

谭奕:我们说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这些数据一定是从用户那里获得的,首先得有足够多的用户。第二,足够多的用户会有不同的用户习惯,当然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收集窗口。车其实是一个最佳的用户入口,它的场景比较多,包括从一上车到下车,用户的消费习惯、娱乐习惯、驾驶习惯、安全习惯等等,相关联的太多了,吃住行游购娱都是跟他相关的。第三,车后的市场,包括保险、公路的情况、机场,都需要大数据。因为它随时提供航班到客率情况、道路拥堵情况,要对用户发布信息,告诉他哪条路不会误机,还有气象、污染的数据。这是数据的价值和数据能够溢价的东西和本身,但是这需要基于大量的、在城市中分散的、足够多的数据收集员。但现在早期模式是因为密度还不够,使用频率不够高,用户基数不够大,甚至这种数据收集的来源没有足够多硬件和智能产品在里面安装。所以现在只能满足人们的租赁服务,数据就没有价值。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