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多地iPhone用户遭盗刷 企业数据泄露的结无解?

发布时间:2018-10-17 17:14:51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创业邦(北京)
导读:(原标题:多地iPhone用户遭盗刷 企业数据泄露的结无解?) 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在如今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不管是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还是线下消费实体店,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然而就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国内外涉及数据安全

所谓撞库,指的是由于用户在多个网站和苹果系统都使用同一组密码,黑客通过收集或购买已泄露的其他网站的用户信息及密码,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录其他网站后,就会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苹果账户,从而完成盗刷的第一步。那这些被泄露的用户信息和密码,又是从何处流出的呢?

除了苹果,近年有数家公司出现了涉及用户数据泄露的问题,其中包括谷歌、Facebook、顺丰等知名大公司。

2018年8月28日,网上传言华住数据疑似发生泄露。据央视财经报道,疑遭泄露数据涉及1.3亿条身份信息、2.4亿条开房记录等共5亿条信息,被标价为8比特币或520门罗币,约37万人民币出售。

2018年9月1日,有媒体报道有人在暗网交易网上以“顺丰3亿条快递物流独家数据”为题目出售用户数据,价格为2个比特币。经验证,此次流出的数据中确实包含了姓名、地址、电话,也即快递必须的三样基础信息,不过随后顺丰对此回应称“暗网所售数据非顺丰数据”。

2018年10月8日,Google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将在未来十个月里永久关闭Google+的消费者版本。而关闭的原因是,Google+的一个漏洞可以向开发者提供用户信息,这可能会导致50多万名Google+用户的个人数据被泄露。开发商可在未被用户知晓的情况下获得用户数据,包括姓名、电子邮件地址、职业、性别和年龄。

2018年3月17日,多家外媒同时报道称,Facebook有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遭名为“剑桥分析”公司获取及利用;9月29日,Facebook表示黑客窃取了公司的数字登录密码,使他们能够接管Facebook多达5000万用户账户,目前还无法确认攻击者是否滥用了账户或窃取了私人信息。

贩卖已泄露数据、贩卖隐私的生意早已不是秘密了。根据警方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多来,各地查获的公民个人信息超过1400亿条,平均全国每个人有100多条信息泄露。

这些被泄露的信息有可能是你手机号码、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有人仅仅花了700元,就在网上购买到了同事的个人行踪等11项记录。

在网上,有人将这些被泄露的信息做成了生意,这笔“生意”背后,还藏着一条黑色的暴利产业链。从非法获取、加工、交易到用于实施犯罪,这一系列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地下产业链条被称作“黑灰产”。恶意软件编写、漏洞售卖、数据窃取、个人信息倒卖、分赃销赃等环环相扣。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上从事的人数已超160万人,其年产值已达近千亿。据统计,2016年到2017年我国有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其中,“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更是震惊全国。

其实不仅国内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在国外也如此。近些年我们常常听闻的暗网,更是公民信息泄露的重灾地。

据新京报报道,“暗网”上的一个中文交易论坛中,除了酒店用户信息之外,还有股民数据、学生学籍信息、电子商务(母婴行业)500w用户数据等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暗网涉及泄露的用户信息,简直触目惊心。

企业屡被曝出用户数据泄露 挣了钱就不管了?

掌握着大量消费者的信息和隐私,然而许多商家和企业却并没有承担起保护这些信息的责任。

在今年,除了谷歌、Facebook这样的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像华住、顺丰这样的企业也被相继曝出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在这背后,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存在技术漏洞,在黑客的攻击下导致大量用户信息外流。

在此次苹果盗刷事件中,如果是黑客攻克了苹果手机的漏洞造成的,那毫无疑问,这是苹果公司的责任,损失将由苹果来承担。

另一方面,还存在企业或个人拿用户的隐私去换取利益的情况。据了解,在信息安全行业,目前的数据泄露事件,有30%来自于黑客,有70%来自于内鬼。

根据警方提供的信息显示,在贩卖信息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嫌疑人是掌握着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业员工。他们是一批新类型信息的源头,涉及消费、金融、保险等更丰富的信息要素,关联性、指向性更强,危害性也更大。这种罔顾用户信任、违背协议的行为,也是如今用户信息安全遭受威胁的症结之一。

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爆发以来,数据似乎成为一座巨大的财富矿山。但是觊觎这座矿山的除了企业,还有怀抱私心的不法分子。

企业出于商业目的收集了大量的用户信息,这是出于用户的信任,然而在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企业又真的想到办法保护好这些用户的隐私和信息了吗?

文章由创业邦整合自今晚财讯、新京报等

张祖韬 本文来源:创业邦 责任编辑:张祖韬_NT5054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