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 > 正文

如何走出物联网死亡之井?

发布时间:2020-02-05 06:39:38 所属栏目:业界 来源:站长网
导读:副标题#e# 本文转载于CSDN(ID:CSDNnews),作者刘洪峰,叶帆科技创始人兼 CEO,CSDN 博客专家,华为云 MVP,阿里云 MVP,阿里云 IoT 合伙人,8 届微软 MVP,前微软(中国).NET Micro Framework 开发团队成员。 犹记得 2009 年温总理的无锡之行,那句「感知中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本文转载于 CSDN(ID:CSDNnews),作者刘洪峰,叶帆科技创始人兼 CEO,CSDN 博客专家,华为云 MVP,阿里云 MVP,阿里云 IoT 合伙人,8 届微软 MVP,前微软(中国).NET Micro Framework 开发团队成员。

犹记得 2009 年温总理的无锡之行,那句「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口号,到如今依然言犹在耳。一晃,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之路从发轫之初,到现在已经走了十年之久了。从最初的国家大力支持的各种基于农业大棚数据化管理的种植物联网,到养殖物联网、环境监控物联网,再到如今如火如荼的车联网和智慧城市。

2019 年已然离去,2020 业已到来,中国的物联网未来之路何去何从,是走「互联网+」路线?还是走「工业 4.0」路线?或是在 AI 加持下,走中国特色的 AIoT 路线?未来不得而知,也许每种路线都有那么一群人去探索,去实施。不过已经过去十多年的物联网之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和回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物联网的慢时代

在物联网智库前几天发布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报告 2020》中,指出物联网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以前很多知名机构预测,到 2020 年物联网会形成几百亿连接,几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但最终离这些预期还是有些差距。

同时文章还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一是主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 AI 加持物联网落地,三是传统企业转型带来的发展驱动力。提到物联网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记得吴晓波在今年年终演讲中说,「2020 年中国会进入硬核创新的慢时代,我们要相信慢的力量」。是的,互联网相信「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是到了物联网,有了硬件实体,不再是简单的依赖流量,而需要依赖产品本身,想快,其实真快不起来。

物联网的死亡之井

每一种新技术,都有自己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


1.jpg


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物联网所处阶段

(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笔者从事物联网领域的技术耕耘已经十多年了,从 2006 年初识物联网之后,就坚定地从工控领域走入到物联网领域。个人初步判断,中国的物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了上图所示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基本在低谷期的末期,正向复苏期迈进。随着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下行及中美贸易战的常态化,中国经济又面临转型,而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恰恰处于谷底爬坡期,所以对现阶段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尤为艰难。

著名企业战略顾问刘润在《新技术必然面临的 5 个阶段:如何跨越“死亡之井”》的文章提到和技术成熟度曲线相关的另外一个曲线,就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曲线,二者叠加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2.jpg


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而物联网当前所处的阶段,恰恰是死亡之井所在的位置。不过曙光已显,目前已是死亡之井阶段的末期,能熬过该阶段的企业,将会有一个很光明的未来。

落地困境

回过头来,我们认真盘点和回顾一下,为什么物联网发展到现在却处于谷底时期。早期的物联网项目大多是政府大力补贴下进行实施的项目,示范意义比较重,并且项目实施价格比较高,但是最重要的是对最终用户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

比如种植物联网,早期投资几百万建设的各种数值化大棚,检测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参数,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大,所谓的远程自动控制,对于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农业领域来说,更是华而不实的功能。

如果功能不实用也还罢了,比较关键的是,物联网涉及到大量的硬件,传感器的准确度,使用寿命,可靠性都不那么理想,有线和无线的通信也不是特别稳定。很多项目实施之初还可以正常运行,往往后期运行不到半年,系统大多就处于瘫痪状态了。

考虑到农业种植大棚物联网,相对而言是一个伪需求,所以我们进入养殖物联网领域,毕竟养殖环境对死淘率的影响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养殖棚停电超过几分钟,便会引起大批禽类死亡,物联网远程监控还是蛮需要的。

但是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最终客户对系统的价格特别敏感,如何在保证低价格的同时,确保各种硬件和传感器的可靠性,还要能低代价实现系统维护,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早期的传感器由于使用的量少,并且也不是特定领域使用的。

比如养殖领域比较重要的传感器就是氨气传感器,价格比较高,并且指标上说使用寿命 1.5 年,实际到现场应用测试,发现在氨气浓度比较高的现场,也就几个月便失效了,所以和传感器厂家深度合作,加大反应的剂量,在此类环境中,也可以保证合理的使用寿命。

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施,专门针对养殖领域,总结了一下落地的难点:

价格越来越低,需要连接的设备越来越多。比如养殖,最初的单棚 10~12 万,后续的 6~7 万,到现在的 1~3 万(最基础的仅几千元)。最初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PM2.5、氧气 、氨气的监控、到现在负压、水量、电量、禽重、蛋重、料重、风机状态的采集和监控。

数据采集量越来越大,多方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设备安装量越来越大,对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并发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设备的对接需求越来越多。第三方合作公司,对生产、业务数据对接的需求越来越多。

智慧城市发展之初,一跳上网的模式,三大运行商更感兴趣,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等等,希望每一种智能设备上都可以直接通过运行商的链路入云。但是强力推广的同时,依然带来了实施成本偏高,维护代价大,实用性不高,到最后也不了了之。正如阿里云 IoT 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所说,物联网领域还面临如下困境,比如:

在设备厂家层面,智能设备连接不稳定,网络安全差;

在 ISV 层面,标准不统一,集成各厂商的智能设备成本高,时间长,数据打通困难;

在用户层面:与产品捆绑紧密,提供的服务割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由于一直从事物联网领域硬件接入这个环节的工作,除了在养殖领域深耕外,在智慧消防、智慧水务、垃圾处理和智慧城市等等领域也做了很多工作。对下,接入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对上,对接了不同接口和协议的公有和私有云。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物联网接入这个领域,我也归纳了如下三条物联网落地难点:

需要接入的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种类繁多,物理通信链路多样,通信协议也各有不同;

客户现场差异大,对接设备多样,系统整体成本敏感;

设备安装量大,缺少专业的实施和维护队伍,长期稳定性、可靠性难保证。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