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互联 > 正文

赢在Cloud,只是暂时;输掉AIoT,将是永远

发布时间:2019-09-30 17:41:02 所属栏目:移动互联 来源:佚名
导读:1982 年,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艾伦凯(Alan Kay)说: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乔布斯多次引用过这句名言。 现在,认真写软件的人,不仅自己做硬件,而且还在自己做最硬核的芯片。由于成本、空间和功耗的限制,定制化芯片时代来了,随之掀起了一场难

搜索是百度的根基,无处不在的搜索入口是百度必须把握住的。阿里腾讯可以没有智能音箱,但是百度必须有智能音箱。根据科技媒体“智东西”的报道,今年 4 月份,“鸿鹄”芯片就已经流片成功。目前“鸿鹄”AIoT 芯片已投片量产,将搭载在下一代小度 AI 音箱、以及某些汽车新品中。

在云端,百度给 AI 芯片以“昆仑”命名,它基于百度 CPU、GPU 和 FPGA 的 AI 加速器的研发,通过 20 多次迭代产生。

IBM:仿人脑芯片硬件,押注神经模态计算

IBM 在最近的研究中证明,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在仿人脑硬件上运行,而后者通常支持的是一种完全不同形式的神经网络。

TrueNorth 是 IBM 的神经形态 CMOS ASIC 与 DARPA 的 SyNAPSE 项目共同开发的。它是一个芯片设计上的多核处理器网络,有 4096 个核,每个核模拟 256 个可编程硅“神经元”,总共有 100 多万个神经元。反过来,每个神经元有 256 个可编程的“突触”来传递它们之间的信号。因此,可编程突触的总数超过 2.68 亿个。就基本的构建模块而言,它的晶体管数量是 54 亿。

根据芯片专家唐杉博士在 GitHub 上面的总结,全球有超过 10 家企业都同时布局了云边端全栈 AI 芯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https://github.com/basicmi/AI-Chip。

寻找 AIoT“最大公约数”

目前,云端、边缘和终端设备往往是配合工作,云边端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最常见的做法是,在云端训练神经网络,然后在边缘侧进行推断。随着边缘设备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计算工作将在边缘设备上得以执行。另一方面,云的边界也逐渐向数据的源头推进,未来很可能在传统的终端设备和云端设备之间,出现更多的边缘设备,它们会把 AI 能力分布在各种设备中,并激发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跨越云边端的一个巨大的 AI 处理网络正在形成。智联网 AIoT 可能不仅仅代表一个具体的产品或设备,而是事关大量的产品与云端的高频互动和规模化创新。为了让智联网前进的“车轮”迅速转动,巨头们势必会有所作为。

最大公约数是个数学词汇,是指能够整除多个整数的最大正整数。

面向万物智联,整个行业仍然面临应用碎片化的困扰,直接导致产业集中度低,新应用新产品的渗透率低。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手机就是最大公约数,掌握了手机几乎就掌握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但在 AIoT 时代,这样的通用设备并不存在。从现阶段来看,AIoT 端云一体化芯片与解决方案有可能是 AIoT 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破解碎片化难题的最佳“解药”。

针对这一话题,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IoT 芯片研究员孟建熠曾经做过题为“端云一体 IoT 芯片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分享,此处援引他的观点。

他提到,要改变 IoT 芯片产品研发速度慢、市场尚未被有效打开、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就需要彻底切换思路:

首先,需要将芯片研发思想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应用驱动,提升芯片面向市场的效率。

传统芯片研发思维认为按技术脉络做下去总会有市场。然而,智联网市场是应用驱动的市场,市场瞬间变化很快。AIoT 芯片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专用芯片,而不是通用芯片。如果芯片技术周期不能匹配上应用发展的速度,就会出现“芯片出来了但是应用场景已经不存在了”的尴尬局面。此外,也只有应用推动才可以体现差异化,才可以帮助芯片厂商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其次,端和云的协同发展是 AIoT 技术的新趋势。AIoT 芯片的研发不能只考虑端,还要考虑云上的应用和开发。

以安全为例,安全是物联网应用的关键,首先要思考如何以更低成本将安全融合到 IoT 芯片中,而不能是独立的两个芯片(AIoT 芯片和安全芯片);同时,还必须要从完整的安全体系出发,考虑与云端安全的协同,安全体现于应用的全部使用过程中。

因此,阿里最新推出的是一整套万物智联 AIoT 的基础设施,在设备智能化以及应用智能化两侧分别提供了 AIoT 的操作系统与边缘计算,在云端提供了智联网平台以及 AI 一站式应用的开发能力。

在设备智能化方面,阿里正在构建起一个非常丰富的产业链,涉及芯片设计、芯片制造、模组生产、智能设备设计与制造等合作伙伴。其最新发布的 AliOS Things 3.0,使用了全新的应用开发框架,在硬件驱动层,集成了最新的平头哥 AI 芯片架构。值得一提的是,AliOS Things 3.0 采用微内核架构,能够将在智能硬件上运行的软件容器化和在线化升级,这意味软硬件可以快速解耦、运维,极大地降低了硬件厂商的生产与维护成本。

算力的特征:云边端深度协同

由云边端一体化驱动的最新一轮算力革新,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对于这些特征有详细阐述:

第一个,对算力高度依赖。

统计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计算,高度依赖于算力。举个例子,为了让计算机认识一只猫,就需要数百万图片的训练,这对算力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面向自动驾驶、天文探索、气象预测等更复杂场景,对算力的需求将会更大。

第二个,计算和智能将会无处不在,而不仅仅是分布在中心侧。

从中心节点的暴力计算,到边缘侧的专业计算,如基因测序,以及端侧的个性计算,如耳机、手机,一起构成了未来智能时代的计算形态。AI 无处不在,不只在云上,还在终端上。在端上面的 AI,以每年 40% 的复合增长率在增长,所以端上 AI 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云边端之间需要高效的协同。

中心侧负责通用模型的计算,为端侧的个性化计算和边缘侧的专业化计算,提供协同支撑。

平头哥的孟建熠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芯片行业呈现出的趋势表明,未来的创新将会是基于云和端的深度协同创新。未来越多越的产品不仅仅要实现端侧的智能,也要实现云侧的智能,任何的产品都会以数字孪生的形式存在。这也就要求芯片行业的基础设施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比云端 AI,边缘 AI 更大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每天每个人与联网设备互动的次数将近 4800 次,平均每 18 秒将产生一次互动。更多的互动,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全球数据分析总量将在 2025 年增长至 5.2 ZB,是原来的 50 倍。超过 25% 的数据将成为实时数据,物联网实时数据将占其中的 95%。未来 IoT 整体的市场会非常庞大,联网的设备还会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一天里将产生 65G 的数据。

最近,市场研究机构 ABI Research 发布了两份报告,详细描绘了边缘和云端的 AI 芯片市场状态。

其中一份报告聚焦于快速成长的云端 AI 推理与训练服务应用,预期该市场在 2024 年将从 2019 年的 42 亿美元成长至 100 亿美元。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