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澳银资本熊钢:技术进步要经历三个阶段,过于强调应用不能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18-05-07 11:34:43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导读:原标题:澳银资本熊钢:技术进步要经历三个阶段,过于强调应用不能弯道超车 题图: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熊钢 澳银资本是一家低调的投资公司,起于工业发力于科技,投资多年,澳银并没有追风口,实业家的踏实作风反倒让这家机构斩获颇丰。这些年,澳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证明引力波的存在,但是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也许一百年之内人类的技术都很难验证。从1960年开始,美国有科学家进行引力波的探测,但是走了一些弯路,甚至是一度被认为伪造了数据。麻省理工学院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引力波的探索,最终建立了由MIT和加州理工学院一起发起的LIGO——激光干涉测试。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到2016年2月份验证引力波的存在,接近50多年的超长线投资,最后才完成引力波的发现,这是一个前沿性的探索。

从公益投资的实际情况和演进趋势来看,大部分公益风险投资人都投向了技术,并投向了早期技术原理层的领域。原理层技术投资的超长线投资特点,也使得它必然带有公益性质。

澳银资本希望能够在技术处于原理层的时候就介入,以支持一些前沿的探索。为此澳银资本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未来科学基金会(FFS of MIT),做一些公益风险基金的尝试。

最初,我们以个人方式和家族信托的方式与MIT合作,随着去年澳银公益基金会的成立,就以公益基金会的方式跟MIT和FFS做一些前沿的探索,加强了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借助FFS,我们与学术机构合作,为量子物理、脑科学、数学等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毕竟“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无限的,人类如同站在无边无际的未知海洋当中的一个小岛上,我们每一代的职责就是多寻找一点陆地。” 风险投资人的职责也是这样的:为下一代找出新的生存方向和生存地带。

4、三大发展层下的国内医疗

药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原研药和仿制药,目前中国的绝大部份产品都是后者,属于医药行业中的低端产品。澳银在2010年投资过创新药,但后来就放弃了。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创新药研发实力上的不足,新公司不多。

生命科学,对于药物研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药研发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我们以小分子药物举例说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筛选/优化 — 候选化合物的确定— 临床前研究 — 临床研究等几个过程。在临床研究阶段,一般要通过临床一期、二期、三期等多个阶段的试验才可申报上市。

国内在一些关键药、特种药方面有过一些原研产品,结构较为清晰,但创新药少。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药品体系里,最大的品类是抗生素,抗感染药的比重大概占到15%、血液药占11%、心血管10%、神经系统9%、肿瘤9%、消化系统5%,剩下的是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方面的也占5%,剩下的一些占5%,而中药占4%左右。

以上数据客观上说明药品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辅助类药品过多,抗感染药品泛滥,和国外以创新药为主的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前国内小病不用药、大病用特效药,本着自我调节、自我康复的原则,创新药市场不大。类似癌症靶向药这种基本是没有的,也做不出来。

总之,一个国家的用药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于我们来说,还未在国内发现原料药、仿制药方面有什么大的投资机会,整个行业我的判断是还需要观察。

5、国内医疗的创新之路

医疗项目也是澳银关注的一个行业,我们投资了美诺华、康泰生物等多家公司,后者是我国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商。不过,就目前来看医疗行业同样遵循上述三条规律。原料药处于支撑层,是应用层的底层。

现在,我们重点关注诊断和治疗两大领域,其中包括体外和体内两种产品。在IVD体外诊断领域,澳银投出了几个不错的公司,比如新产业生物和锦瑞生物等;在精准医疗,尤其是基因测序领域,投出了因合生物、微旋基因和粒福特等公司;除这些之外,澳银在例如帕金森综合症这样的特种医药领域也有投资布局。

在我看来,特殊疾病治疗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可挖掘空间。比如帕金森综合症这类疾病,目前针对于它的治疗手段主要以康复为主。一般患者不会选择住院,而是一段时间内进行复诊。这类疾病并没有特效或者是说标准化体系的治疗手段,除用药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辅助治疗手段,而这些都为这个领域的创业创新制造了机会。

臻络科技的智能硬件产品就是这样的思路:它的产品是一个智能勺子,在使用中,这款产品可以依据传感器绘制患者手部的抖动曲线,然后调节勺子的防抖动功能。采集到的数据也非常有参考意义,可以远程传输给医生做病情分析。

现在,这家公司得到了瑞士一家帕金森制药厂的上千万合同,药厂可以透过对智能硬件数据的挖掘来决定药品研发的细节,这种技术是原创的,国外还没有类似案例。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作智能勺子这类产品的技术是很发达的,这种硬件与治疗结合的项目也是我们持续看好的方向。

在医药领域,中国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国外垄断,和国外公司一起研发原研药,一起享受研究成果。自行研制的难度非常大,除非在研发强度和效率方面重度投资,否则很难看到成效,弯道超车,基本不可能。

还有,药物研发也是一件极为长期的事业。以美国为例,里根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向癌症宣战”的口号,到克林顿时期,又大力扶植基因事业发展,直到奥巴马政府也还在延伸精准医疗的思路。通常来说,药物的研发周期是10年,这一点和芯片非常类似,如果不赶紧研究,未来还将受制于人。

记者 / 苑晶

编辑 / 周文猛

来源 / 投资人说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