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ofo 越过山丘

发布时间:2017-12-02 12:53:19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PingWest品玩
导读:副标题#e# 「我觉得……这不行吧。」 作为 ofo 国际化部门一号员工,吴嫺君和她的老板站在 UCLA 大学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16 年 10 月,宣布从校园走向城市的同时,ofo 在内部启动了国际化战略。 当时 ofo 为数不多有海外背景的员工都在十一加班期

新加坡作为 ofo 落地的第一站,为后续的从一到一百打下了基础。

马松玲与新加坡用户

马松玲与新加坡用户

「把模式讲清楚,比把车子送出去更重要」

和迈出第一步的吴娴君与马松玲相比,董驰的经历顺畅了许多。

在加入 ofo 之前,董驰就职于一家国企,负责一带一路相关的出海业务,本身对出海就是熟门熟路。而他加入 ofo 的时间也是在今年 5 月,距离 ofo 第一个海外城市落地已经过去 3 个月,一些初期的打法和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积累。

回忆在 ofo 工作的这段不算长的时间,最让董驰感动的是 ofo 的海外员工。

在加入 ofo 之前,「工作时间外绝不工作,正常情况下绝不加班」这个传言在董驰看来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的情况。他早就已经做好了外籍员工可能不会像中国员工那么「拼」的准备。但在 ofo 奥地利和捷克的工作氛围却让他感到意外。

「我们在外面真的是不去计较这些加班或者周六,周日上班,可以说我们在海外就没有休息日,基本上每天都要有人上班。因为和国内的同事有时差,有时候有一些需要沟通的事情,海外的同事还会主动的留下来等到沟通完毕才走。」

提到 ofo 在海外的工作模式,董驰说其实在每个地区的工作模式并不相同,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就是 ofo 一旦决定进入某个市场,就会先行去和当地的政府沟通,以确保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全部合规。

在奥地利当地有一个半官方的组织叫 Radlobby(奥地利机动车与自行车协会),在 ofo 落地奥地利之前这个协会曾是最大的反对方之一。而不巧,奥地利的许多自行车相关法规的指定都与这个组织有关。

奥地利当地法律对自行车使用规范十分严格,董驰举了一个例子:「在奥地利,没有停车桩的地方,有一个道路宽度的要求,如果道路宽于 2.5 米,那你就可以把自行车停在道路两侧,如果小于就不能停。」

由于之前有过一家把车扔下就不管的共享单车竞品,Radlobby 最初十分抗拒 ofo 进入奥地利,认为这会占用当地的公共空间,影响私人自行车停放。

在董驰拜访了两次 Radlobby,深入讲解 ofo 的模式以及在当地的运营策略。之后,Radlobby 反而变成了 ofo 进入奥地利最好的帮手。

「他们帮助我们制作了一个《ofo 使用手册》,包含了应该如何使用 ofo 以及当地骑自行车、停放自行车的一些规则和法律,所有都是用当地语言写的。然后我们给印成了防水的册子拴在每个 ofo 的车上,这样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能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使用 ofo 了。」

在小册子和 ofo 的车身上,都印有 ofo 的 24 小时热线。如果有人觉得一辆 ofo 停在了影响到他们的位置上,随时可以打电话让 ofo 的当地运营来处理违章停放。

「这个还出过一个笑话,当时我们第一批车还没投放出去多久,就接到一个投诉,但是投诉的内容不是处理违章停放而是当地的一个居民发现他的邻居把好几辆 ofo 偷进了自家车库。我当时正在国内开会,就赶紧联系了当地的运管经理。然后运营经理说『不用了,他邻居就是我,那是我把坏了的车先搬回家里。』」

虽然是个乌龙,却让董驰看到了奥地利当地居民对 ofo 模式的认可——「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一群尚且陌生的用户,能够有勇气、有热情去举报自己的邻居,这证明了『共享单车』这一理念其实是无需推广的。」

在董驰看来,比起车子落地、App 上线,向政府、当地组织和用户普及 ofo 模式,才是他在海外最重要的工作。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