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移动互联 > 正文

云之变:云与智能大变局

发布时间:2019-10-10 08:45:09 所属栏目:移动互联 来源:佚名
导读: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进入2019以来,公有云是少数绝不消停的市场之一。 比如说,BAT都将云服务的战略地位不断升格、围绕云与相关技术市场的收购案不断增多、各种意想不到的使用者开始迁移上云。你方唱罢我登场,几朵云都展现出了相当大的投资力度、产品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进入2019以来,公有云是少数绝不消停的市场之一。

比如说,BAT都将云服务的战略地位不断升格、围绕云与相关技术市场的收购案不断增多、各种意想不到的使用者开始迁移上云。你方唱罢我登场,几朵云都展现出了相当大的投资力度、产品技术迭代速度,以及全新的slogan……

云之变:云与智能大变局

然而与消费互联网市场不同的是,企业服务在如今阶段更看重差异化。围绕云服务,各家厂商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似乎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感觉。究竟如何理解云服务市场的热闹与“不统一”?

如今,行业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今天促使云计算市场不断加速悸动的核心原因,是AI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被纳入云服务的版图。比如说,全球范围内谷歌和微软,这两个着重强调AI能力与技术的云厂商正在蚕食AWS的霸主地位;国内百度智能云和华为云这两家以AI为卖点的“后起之秀”上升速度很快。而阿里云改名叫阿里云智能,百度云改名叫百度智能云,是这场变革另一角度的缩影。

可能大家还记得2016年左右,有很多数据机构预言中国市场的云用户面临枯竭,云红利正在消失。而根据Frost & Sullivan发布 2019年H1《中国公有云市场研究报告》中估计,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有望达到5256.5亿元人民。这将较比2018年的531.3 亿元的市场规模,发生五年十倍的增长。从云红利消失到超高速增长,其中的核心变化就是16-17年开始发动的AI应用化浪潮。

云服务市场,正在AI的注入下迎来一场大变局。接下来,我们将在一系列文章中讨论这场变局的不同侧面。而今天,让我们先从主线逻辑上,梳理一下智能与云的结合究竟改变了什么。

云是AI的理想容器

进入市场变化之前,让我们先说一个技术逻辑上的改变。

那就是为什么AI一定要基于云来输入到企业。从本质上来说,AI是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学的计算。既然是计算,就一定要在算力基础上发生。企业想要获得AI算力,也无非就是两条路:本地硬件或者云。

而这里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如今的AI,基本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第三代AI技术。这类技术的基本模式是先训练一个智能体,再把它推理部署到一定的场景,最后应用产生效果。

这个流程的问题在于,从训练到推理,每个步骤所需的算力是差距巨大的。其中训练所需算力多也复杂。另一方面,AI模型需要反复测试,不同测试需要的算力各自不同;而如果是基于互联网的AI任务,或者模型部署的终端突然增加,也会让算力需求短时间膨胀。

这些问题决定了,AI所需算力必须具备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就像我们培养一个孩子,却不能单独给他盖一座学校。需要学习的AI,也在不同流程需要不同的算力支持。这样来看,云就在现实条件下成为了AI的理想输送方式。

现实中往往能见到这样的例子,以往进行AI训练需要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构建一个GPU池,但是训练完这些硬件就没用了。那么当然直接调用云端算力是更好的选择。结合其他一系列云端的优势,公有云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大规模AI市场的理想容器。

以上可以看作是云如何帮助AI落地,而反过来看,AI的到来也改变了云计算的基础规则。

一系列改变都在发生

我们知道,公有云按照交付方式,主要细分为IaaS、PaaS、SaaS三种。全球范围内看,SaaS是主流,也就是说云的主要能力是承载不同的软件应用流动。而在国内市场中,IaaS至今依旧占比超过60%。也就是说,基础设施依旧是国内云服务扮演的主要角色。

这说明,大部分用云的中国企业,核心目标不是获取某种应用,而是把自己的网络业务嫁接在云上,以此替代服务器的高昂成本。这种情况下,公有云更多扮演着业务支撑的角色。其中以移动互联网红利下,诞生的游戏、移动应用和电商企业为主。

而AI技术纳入云版图后,首先改变了“谁来使用云”这个核心问题。

AI的核心能力,是取代一部分重复性高、即时性强的人工工作。比如安防、质检、商业运维,进一步可能有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等。不难发现,这些业务的使用者不是相对“轻且时髦”的互联网公司,而是城市管理、线下商超、工矿企业、大型金融这些“重度企业”。它们的特点是不需要云的特性来支撑业务,但却极大程度需要AI来优化生产力,达成所谓“提质增效”的目标。

AI的受众变了,也就导致云的受众变了,继而从市场行为、市场逻辑到购买需求可能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是今天云服务市场重新热络,大量资本、头部企业与开发者开始集结的核心原因。

举几个例子,工业企业通过云来接入AI,首先需要的是更严格的安全保障,然而就是即时性低延迟的AI能力接入,这就改变了云服务的核心卖点。然后又推导出,工业企业缺少自身的技术人才储备和信息技术基础,更偏向于以大型解决方案,也就是从能力,到运维再到操作系统打包的方式购买AI,这就改变了云服务的交付方式。而把生产设备接入到AI,这可能带来一系列工业领域必须配合的整合生产,这就改变了云服务的商业模式。

这一系列的变化,正在催生企业IT服务与云服务,以及智能技术三者的融合与重构,市场边缘在经历打碎重组。这也就让一些新的云玩家看到了巨大机遇。

当然了,今天云+AI改变产业市场格局,更多还停留在供应方的宣传逻辑中。真正把AI技术下沉到市场,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

“软云变硬”

在这一系列改变发生之初,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云计算市场的“常识”正在被改写。理解云服务的变化,可能需要认清几个新的基本规律。

首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本号称要去硬件化的云厂商,今天一个个打起了IoT硬件的主意。互联网公司集体上云时候,我们以为让一切变“软”的云计算,今天又重新“硬”了起来。

这个改变的触发点在于,AI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近乎是一定无法离开机器视觉、语音交互以及传感阵列的,这些能力必须以现实中的硬件为主体存在。另一方面,如果AI能力想要深入生产场景,完成高即时性的复杂操作,就必须在边缘侧、终端侧具备一定的推理算力,以此达到优化的算效比。这需要云端的AI算力与硬件上的算力紧密结合,构筑一个整体。典型的代表可能是智慧交通中的红绿灯控制。红绿灯需要跟专用摄像头、本地处理硬件,以及云端系统四合一才能达到理想处理效果。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