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 > 正文

腾讯核心创始人张志东:互联网产品做好很难,但老化却是很容易

发布时间:2017-09-26 21:20:59 所属栏目:运营 来源:钛媒体
导读:钛媒体注:腾讯前CTO张志东在近期举行的混沌创业营和腾讯学院的产品研讨会上,针对“产品或是公司在获得成功之后,容易老化”的问题进行了演讲,并且对于如何避免老化,什么样的公司文化、人才构成、企业的成长进行了一番剖析。 “好产品是在一个历史时期

一个团队足够大之后,要能够继续说真话并不容易,创始人需要带头说真话。CEO要以身作则,要可以被同事挑战,这是一个带头示范。然后就是高管,有的职业经理人会比较爱惜面子,但太爱惜面子,他带的团队就很难说真话。

员工对企业理念和团队的认同度,也特别重要的。如果员工对企业认同度很低的话,对这个企业只是拿一份儿薪酬,缺乏对企业对团队的认同和热情,就很难说真话。 

企业还需要有开放性的机制。你要有大家比较容易说话的平台。比如,在腾讯内部,有一个叫乐问的平台,类似知乎,可以匿名提问,但回答需要实名,同事们在上面很活跃,其理念就是鼓励说真话。

腾讯还有一个HR机制叫“活水”,如果员工在这个部门干得不开心,可以跟其他的部门双向选择。“活水”实施几年来,在基层员工的流动上取得不错的成果。但在资深的员工、管理者的双向选择上面,鹅厂还缺乏好的平台支撑,还只是招聘邮件+单向的宣讲,效率不高,有待提升。能否有顺畅的人才双向选择机制,也是说真话的必要的基础。

说真话,看起来简单,越大规模的企业就越难做到,Bug会很多,需要很多持续不断的努力,绝非易事。

第三,要有能发光的带头人

如果企业遭遇艰难和路径分歧的时刻,有没有能发光的产品人能够挺身而出、给团队带来信念,非常关键。

有本书叫《战争论》( 19 世纪德国普鲁士的一位军事家的著作)讲到将领的作用:在茫茫的黑暗中,能发出内在的微光,这样的将领才有可能在挣扎期带领企业建立新的方向、新的共识。 

什么样的人是能发光的人?要能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是指这个人有这样的经验、资历、有对未来的洞见,团队信任他。

而放得下,就是指这个主将不那么在乎自己的面子,他输得起,他对产品理念的追求胜于取悦上司。

在大型组织里,要做到“放得下”是比“拿得起”更为困难。在腾讯学院的时候,有些机会曾和一些产品老将有过交流,有的人已有一定的财务自由度,但还是“放不下”,或是放不下团队的荣辱得失,或是放不下个人失败的面子。在互联网行业,如果产品主将“放不下”,即使他很努力、很投入的去完成业绩指标,他也很难“发出光”,很难帮助企业改变认知,会耽误最宝贵的时间窗。

在任何企业,具有“放得下”精神的主将,都是特别稀缺的。

第四,组织再造

组织再造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事情,在红利期,很少有企业能够主动求变,即使到挣扎期,组织再造依然会有很多的阻力,各种既得利益的不愿意放弃,各种情绪,团队成员的各种不安。

在这里,我分享下腾讯过去经历过的两次组织再造。

第一次,2005- 2006 年

腾讯 1998 年成立, 2004 年上市,2005、 2006 就遇到了一个大的瓶颈。之前很简单,腾讯的组织结构就是几个创始人,分管市场、研发、后勤、客服,头六年就这么过了。

但上市后,腾讯的组织就开始遇到麻烦。多业务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对资源的争抢,使得组织已经不再适应多业务线。于是, 2005 年- 2006 年,腾讯开始了一个大的变革动作,变成了以四个事业部制为主驱动力的结构,创始人们就从实际的权力监管,变成横向的支持。

当时最大的挑战在于,在变革的时候,你的领军人才准备好了没有?每个事业部都要有一个能力和文化均能被团队信任的小CEO,如果没有人才准备度,就会很难变革成功。

第二次,2011- 2012 年

第一次变革后公司发展很快。但当2009/ 2010 年,移动化大潮席卷世界时,腾讯组织结构又跟不上了,因为之前所有的手机业务都是交给一个BU去做的,于是,各种矛盾开始出现。 

2011 年的时候,腾讯做了一个大的组织变革,把无线的BU拆了,然后回到各个业务单元里面去,PC的主力团队,开始大幅度地往手机迁移。这个过程,现在看来应该理所当然,其实事后来看,如果再晚一年进行这样的动作,腾讯就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机。

组织再造,除了考验企业对未来的战略判断,更是考验企业内部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团队的文化、以及高管的胸怀,如果企业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如果企业成员不是真正认同企业理念,企业再造就难以成功。

第三次 ?

时代总是在快速的转变,移动时代之后,AI、大数据、云的时代(ABC,AI+BigData+Cloud)正在到来。在新的时代,腾讯的组织结构估计也会遇到蛮多的问题,完全BG化的组织结构在让AI打通和大数据打通上面,会遇到很多部门墙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估计是腾讯下一个阶段需要费思量的难题。

结语

我个人的从业感觉,是企业越大,保持初心越难。在互联网的行业和高科技行业,过去的成绩,容易成为未来的负担。企业在顺境时,能否有合适的机制和文化,能否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能否保持对产品独特价值的敏感度,也许是特别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问答:

学员:腾讯创始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如何迭代的?你们如何去做企业文化升级方面的决策?

张志东: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腾讯早期人少,创始人中午可以经常一块吃饭,每周可以开一个例会,有什么问题例会就可以同步了,例会讨论不完的,过两天吃午餐的时候还可以再PK,任何同事发现公司的问题,只要捅到任何一个创始人,不到两个礼拜就可以去debug一下。这是在腾讯头几年,公司几百人之前,都还能做得到,靠的是勤快和用心。

但企业过了几百人、上千人之后,管理团队会有很多差旅,很难凑在一起午餐,一周一次会议时间也很难对齐,就变成两周开一次会。最后,两周开一次会,在腾讯是一直坚持下来了,这是管理团队之间固定的沟通时间。见面的时间少了,就只能靠日常的经营会议、高管之间主动性、以及内部同事的主动性来弥补。

腾讯的文化也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文化里有一条是“快乐的大学”,后来有了上市的经营压力,这一条改为“进取”,总体来讲,腾讯的企业文化里关注用户体验的价值观是较为连续的。在早期,就算沒有企业文化的提炼,创始团队的做事风格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过了几百人之后大家见面机会少了,这时候需要提炼,这个提炼的过程需要骨干的介入,全员的讨论。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