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百科 > 正文

FA行业:资本回暖时,告别黄金时代

发布时间:2017-11-05 20:35:53 所属栏目:站长百科 来源:虎嗅
导读:导语:在朋友眼中,周扬曾是投融资领域的白领,出入5A级写字楼,接触的都是互联网行业精英,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然而她自己却认为:FA,尤其是当下国内很多FA,说白了就是赚取创业公司融资佣金的掮客,是促成一锤子“买卖”的中间商。 “前两年在这个行当如

“一开始招的FA顾问还是我们这些跟金融沾点边的,要不就和互联网科技沾点边的,最后只要会说话有干劲就行。”周扬隐晦地表示,此时很多小FA机构为了能够尽快对接尽快Close项目,尽可能快的拿到佣金,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双方的“撮合”越来越马虎,任何创业项目只要在风口上,不经任何评估和审视,就可以对接给投资人或者投资机构。她所在的公司,也是如此。

从做销售跨界到FA的徐鸣(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他们公司这三年来从30多个员工到如今4名员工,从中关村西区的几百平米大办公区到现在挤在后厂村某孵化器一角,中间洗掉的“投资顾问”非常多。

“公司从一开始还要求我们研读项目亮点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分析打动投资人。一年前已经逐渐演变成通过话术游说投资人把创业项目当理财“产品”,有些投资机构比较理性,所以不买账,能痛快砸钱的更多是一些个人投资者。”

徐鸣说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渐渐的,火爆FA圈子开始乱成了一锅粥。

“井喷之后,FA盲目撮合的那些项目后遗症也来了。”周扬清晰记得,因为缺乏对于项目的评估,许多空有其表的“风口”项目在2015年底迎来了死亡潮。单就她经手过的项目(O2O为主),有70%在这一段时间把投资人的“烧”光后就处于停滞状态,或是无声无息结束。

曾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活跃过的个人投资者李劲告诉懂懂笔记,2013、2014年他在FA机构的对接下先后投了三家初创企业(O2O、线上英语等)的pre-A或A轮,一共投资了1200多万,而且还是抢着投的。“本来以为两三年后可以退出变现的,但这几家企业都没熬到2015年底,清算之后也只捞回一点渣儿。”

做国际贸易出身的李劲本想通过投资初创项目让自己的资产增值,却没想到这三个初创企业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存活”,多年来累积的资产也打了水漂。

“要怪FA吗?说实话那些尽调现在想起来都是漏洞,但当初也是我看过后决定的;要怪(创业)团队吗?那都是一群85后、90后的小年轻,没什么阅历,毕竟都一起走到了最后。最终只能是我自己认了,毕竟投资有风险。” 李劲苦笑道。

他身边有几位做实业的朋友也是通过FA的对接投资了一些项目,结果都是一片哀鸿,“有一做私募的哥们儿也是通过他们(FA)投了一家的B轮,结果现在搞得自己被一群LP追着要债,躲着不敢露面。”

钱败光了,项目垮了,投资人也急眼了,开始把怒火对准了尽调“不负责任”的FA。2016年年初开始,似乎所有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谁都不敢信了。

“资本不好‘忽悠’了,如果手头上有一个创业项目,打一百个投资者或者机构的电话,也不一定会有一个答应面谈或者来看路演。”周扬告诉懂懂笔记,曾经处处路演爆棚的创业咖啡,如今无人问津。很多FA和基金背后的金主也愈发谨慎,“对于初创(A轮以前)的项目,他们更是连了解都不想了解。”

此外,好的创业项目也不像之前那么多了。周扬说,到了2016年初,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业项目能让人感到新鲜或者眼前一亮,因为之前有太多同类的项目出现,多是在商业模式上搞搞名堂。尤其是一些和共享沾边的,如同一窝蜂一样。“即便真的有千里马,也早就被那些‘大鲨鱼’抢到手了。说难听点,90%的项目都是在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做一些小改动、小创新,甚至有些商业模式几乎是一样,换了个名字罢了。”

曾在深证做互联网珠宝项目的晓凡(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他从2015年底开始想融天使轮,当时找到了很多家知名的FA机构,登记了一系列资料,做了无数次路演,先后有两次到了签署TS的阶段。每次都是满心欢喜等着结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们说现在投资机构都很谨慎,对于我这样跨界的项目,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要找到合适的产业资本对接,周期也比较长。”晓凡和接触的几家FA一直在沟通,事情拖了快一年。“身边也有不少跟我遭遇一样的创业团队,我们对FA很失望,但自己也没有融资能力,确实很迷茫。”

资本井喷期成长起来庞大的FA从业群体,现在能赚钱的还是集中在头部机构。那么,其他众多小机构怎么生存呢?

“所以就只能包装,无论从创始人形象,到项目整体的数据,再到创业的故事,都要包装一番。”周扬表示,从去年底开始,他们发现如果想让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对项目有信心,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增值”,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销售数据或者用户数据。

对于有一定数据支撑的项目,他们想办法把数据做上去,对于没有数据的项目,那么就只能靠“生造”了。

“许多电商创业项目的销量都是刷的,APP或者平台项目的用户也是刷的,为的就是投资方有数据可以看。”周扬说,在较为可观的数据下,再加上动人的创业故事,项目对接资本成功的几率能提升一些。

因为多了许多“增值”服务,“撮合”投资者与创业者的成本也提高了,所以许多FA机构也上涨了佣金比例。“项目早期难度较大,所以(融资佣金)有的甚至到了25%,中后期的项目大概10%—15%之间。”周扬说。

投资者依赖FA挖掘潜力项目的专业性,有些FA就投其所好为他们创造“漂亮”的数据。周扬透露,为了能够更快更多赚取佣金,部分小型FA机构已经打破了专业底线,甚至违背基本的行业道德,为了促成交易而不择手段。然而随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投资机构(投资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FA机构在项目投融上的价值了。

“一锤子”买卖之后,“锤子”砸了自己

“到今年初开始就彻底不行了。”

周扬告诉懂懂笔记,行业内对创业项目“造数据”的手法屡见不鲜,有些项目甚至除了团队成员是真人以外,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虽然包装之后的项目能够顺利让投资机构看上,但却掩盖不了项目本身的诸多短板。

FA行业:资本回暖时,告别黄金时代如今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

“对于FA来说,这的确是一锤子买卖,因为Close之后的事情基本上就跟我们没关系,不像传统的投行会关注企业的持续发展,做投后管理。我们更多是关心现在。”周扬说,一些FA机构尤其是草根层面的,都十分短视,做了几年FA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都开始琢磨转行做金融或者地产中介,所以根本不会关心项目和投资机构的“死活”。

既然,资本圈里的Fool越来越少,投资机构变得谨慎万分,FA“包装”创业项目的伎俩黔驴技穷,那么对于有些FA来说,“生意”就很难做下去了。

晓凡告诉懂懂笔记,自己之前接触过的好几家FA机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五一前,都陆续关停了,“机构官方公众号都停止了更新,问了几位做FA的朋友才知道倒了很多家。”

而剩下那些还在运作的小型FA机构,也渐渐变得低调了起来。晓凡说,“现在唯一能知道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偶尔会够收到那些顾问的群发信息,询问是否需要BP诊断的服务,可以按次收费。”

就这一现状,懂懂笔记向周扬求证,她表示这的确是行业的现状,大机构吃不饱、小机构改BP。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