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回顾11年前 Facebook 的平台化改革,这会不会对微信有所启发?

发布时间:2018-12-04 14:06:23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Yourseeker(y
导读:原标题:回顾11年前Facebook 的平台化改革,这会不会对微信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Yourseeker(yourseeker2018),作者:曾翔,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湾区日报主理人w 曾做过一个好玩的事,他把当下知名公司在创业之初的

其实关于iLike 还有一些好玩的事。iLike 的CTO Nat Brown 原本是微软Xbox 项目的创始人之一,最开始涉足FB 平台有些狐疑。于是iLike 干脆提出,愿意支付费用,甚至把公司股权交出一部分给FB,以获取在FB 平台的领先地位。

但它马上遭到了拒绝。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不能给你们任何特殊优势,但同时,我们会尽量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似曾相识的话好像也曾出现在黄峥接受《财经》的专访里,iLike 和FB 的纠葛果然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拼多多与微信)

何为“公平的竞争环境”?FB 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早期,FB 内部也有开发人员做了“视频”应用,但FB 让它和其他第三方应用一起“竞争”,而不是预装给所有Facebook 用户。

类似的诸多举措加强了iLike 等第三方应用对FB 平台的信任。彼此信任,通力合作,这才有了iLike 的短暂荣光。

是的,短暂荣光。

因为没过多久,FB 的政策开始调整,摇摆不定。先是把应用通知权限挪到了次要的用户界面,再后来完全屏蔽了第三方应用对关键API 的访问。到2008 年12 月,Facebook 平台几乎“荒草不生”。

造成这种局面的起因是太多第三方应用给用户滥发垃圾邮件,非但屡禁不止,后期反而更加肆无忌惮。Facebook 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驱逐不了“劣币”,于是干脆严格限制所有开发者,并最终收回了绝大部分权限。

这些行为的动机很可能相当纯粹:Facebook 希望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但它在变换规则的过程中不仅惩罚了坏人,也伤害了好人。最终结果就是,Facebook 平台的“开放性”一去不返。

从FB 的角度来说也能理解,这主要是其长期以来工程文化的结果。FB 的平台化团队由技术部门主导,信奉精益主义,先做出东西,再根据反馈来调整。而且只要有可能,他们希望找到不用人为干预的解决方案。

这种策略导致FB 平台化团队始终没能找到可以维持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感的方案。因为这意味着,人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的主动作用很小。

这恰巧和苹果公司形成鲜明对比。它要求所有打算在App Store 中入驻的应用都得到己方管理人员的认可,相信人的力量;而FB 则寄希望于用算法对抗恶意。

后来FB 的高管在复盘时坦承:

“我们应该意识到,需要聘请一些人来辅助决策。主导这次改革的是工程和技术产品团队。他们知道如何开发好的产品,但不了解如何建立好的规则。”

但其实还有一点,Facebook 本可以做更多工作,帮助开发者尽早在FB 平台上赚钱。

这在当时已是FB 内部争论非常激烈的话题。扎克伯格坚持认为,开发者应该构建具有长期价值的应用,这样到了后期自然无需担心收入问题。

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并非每个开发者都具备这种长线思维,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足够的弹药支撑他们走下去。

于是,平台规则限制了他们获利,开发者只得另寻他法,尝试尽可能多地从获客渠道上发力,这也是垃圾邮件泛滥的重要诱因。

这又一次不得不让人搬出苹果的案例。从App Store 开放初期,苹果就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而且明确规定了开发者的分成比例和如何通过内购获利。

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成了赢家。

说回FB,除去平台化规则的不完善,到了后期,FB 自己的行为也越发奇怪。它惊奇地发现,即便有些公司失去了以上的支持,依然能够获取大批的用户访问和活跃。

这似乎让它感到恐慌。

这类公司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IM(即时通讯)、图片分享、内部搜索引擎。于是FB 做出了一项再也无可挽回的决定:亲自下场和它们竞争。

种种事件累积起来,最终后果就是,开发者再也不敢相信这个平台的诚意。

有人问了时任微软首席软件工程师的Ray Ozzie 一个问题:

“你在这个领域呆了30 年,有没有看到过一家公司成功开发出一个热门平台,以供开发者杀死它?”

Ray 回答:“Never.”

一语成谶。

故事发展到这里,差不多已是结局。扎克伯格在2013 年4 月接受《连线》专访时说:

“Facebook 在移动领域占据了一个有趣的位置。我们没能成为一个操作系统,但我们也不只是一个应用。”

看来其最高意志非常清醒,Facebook 的平台化愿景落空无疑。

值得留意的是后来FB 负责新业务开发和货币化的VP 丹·罗斯的一段话:

“最初我们的愿景是将FB 所提供的核心内容——身份和联系,扩展到第三方应用程序。从这个角度看,愿景实现了。”

请注意关键词:“从这个角度看”。

显然,罗斯的解释违背了小扎在首届F8 大会上所描述的初心。或者换句话说,FB 对开发人员的真正希望是:做那些能够有益拓展FB 核心功能的应用,且不要威胁到FB 本体的安全。

虽然Facebook 平台最终没能成功,但这似乎也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如何客观描述这次尝试呢?大概是这样:

“他们瞄准了火星,但最后登上了月球。”

FB 平台化失败的后续影响

在Facebook 进行大规模“整改”后,绝大多数的第三方应用用户数据暴跌。比如,Viddy 从3500 万月活的巅峰跌至50 万,LinkedIn 的竞争对手BranchOut 从3900 万月活暴跌至仅仅10 万。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Facebook 动动手指,剥夺了他们给用户发送通知的能力。

对第三方应用们来说,FB 的变化无常最终导致一地鸡毛。数十亿风投资金打了水漂,近百亿的公司估值也随之崩塌。

我觉得另一个有意思的角度是,这一切对FB 本身有什么影响?

第一,FB 其实有自己的对冲手段,即平台化之外的Plan B。有力证据就是发生在平台化改革同期的收购案:Parakey。

换句话说,平台化改革只是FB 补足自己、建造护城河的策略之一,即便失败,它还是能靠收购来为自己续命。

请注意,这时候是社交网络远未走到终局的2007 年,FB 已经完成了自己第一笔对外收购。

第二,短期影响,公司估值下降。

2007 年10 月,FB 用户量攀升至5 千万,不仅推出了Platform 移动版,还和微软达成了广告业务的合作。

与此同时,它接受了微软的一笔投资,当时平台化改革如火如荼,FB 估值$150 亿。

而到了2009 年5 月,FB 再次拿到$2 亿的preferred stock 投资,这时候平台化的故事逐渐被证伪,FB 估值$100 亿。

是的,缩水三分之一。

第三,长期影响,FB 平台化梦碎,对新产品和市场深感不安,也许才导致后来的过分敏感,以及变本加厉的抄袭(站在商业角度不一定算错)。

以及,就算抄也抄不回来,那就买,用外部产品来补全自己社交帝国版图。

代表事件有两个,FB 收购Instagram,以及对Snapchat 的抄袭。

先谈对Ins 的收购案。按照惯例,一笔收购交易敲定前,双方都会聘请大批律师和银行家研究细则,这一过程通常会耗时数日甚至数周。

但对于这笔Facebook 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交易,公司董事会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

直到扎克伯格用了三天时间和Instagram CEO 凯文·希斯特罗姆完成谈判,交易确认无误,FB 董事们才通过邮件获悉此事。

还有一个细节,以往FB 的并购大多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旦扎克伯格物色到可用之才,他通常会指派其他员工负责交易细节。

但这一次,他选择亲自挂帅。

至于Snapchat 故事,众所周知,其Stories 功能令人眼红。而FB 做了什么?他们不仅抄了,而且往核心产品里抄了四次:

Snapchat 于2013 年10 月推出Stories;

Instagram 于2016 年8 月推出Stories;

WhatsApp 于2017 年2 月推出Status,包含类似Stories 的功能;

Messenger 于2017 年3 月推出Messenger Day,堪称Stories 翻版;

Messenger Day 发布后没几周,Facebook 顺势在主App 上线Stories。

在Facebook 成立10 周年之际,它向所有员工赠送了一份礼物,旨在向新员工解释公司的使命、历史和文化。这份礼物把多年来关于公司的线上线下有价值的讨论都囊括进去,被称为“小红书”。

我觉得里面有一页讲透了Facebook 关于产品策略的核心方法。

回顾11年前 Facebook 的平台化改革,这会不会对微信有所启发?

FB 根据自己30 年的长期目标,会每6 个月不断重新评估战略和执行情况,以保证短期内计划合理,长期重点保持不变。

所以,为什么FB 善于、敢于、专注于从Snapchat 抄袭,且一抄就抄了四次?

只要是消费者喜欢的、需要的,他们就会做。

FB 真正理解一个道理:对于任何想活得够久的公司来说,总会在某个时间段出错,以至于必须通过抄袭才能重新回到游戏中。

毕竟使用产品的人才是第一位的。

顺道说一句,Instagram Stories 功能上线不过半年,日活轻松超越Snapchat。

回顾11年前 Facebook 的平台化改革,这会不会对微信有所启发?

我还看过一个好玩的事,算是大公司开天眼的一种姿势。据说Facebook 之前收购了一个做VPN app 的公司,它以上帝视角来监控用户流量:Whatsapp 火了,收购;Meerkat 火了,上视频直播。

可以算得上一种“春江水暖鸭先知”。

微信往何处去?

1、字节跳动的朱时雨老师在那篇经典的“三分之一即是全程”中写道: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