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互联网平台需要拥抱“公共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14 08:45:14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虎嗅网
导读:副标题#e# 过去五年,全球互联网平台高歌猛进。自2013年以来,美国科技股所谓的大獠牙帮FAANG(脸书、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加上微软,贡献了标普500指数企业总市值增长的约37%。同期,中国企业市值的上涨约有28%来自两家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 但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NfM7jeR

过去五年,全球互联网平台高歌猛进。自2013年以来,美国科技股所谓的大獠牙帮FAANG (脸书、亚马逊、苹果、奈飞、谷歌) 加上微软,贡献了标普500指数企业总市值增长的约37%。同期,中国企业市值的上涨约有28%来自两家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

但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獠牙帮的市值大跌1.13万亿美元,脸书的市值从去年7月的最高点已下跌了三成。而对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讨论,一时也多了起来。

BAADD的标签

互联网巨头被贴上了BAADD的标签。

什么是BAADD?

首先是大 (Big) 。全球互联网巨头在过去几年快速发展,变得富可敌国,而且因为网络效应,他们很可能会变成行业内的寡头,赢家通吃。

其次是抑制竞争 (Anti-Competi-tive)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赋能,高科技巨头挖掘出网络效应2.0的版本。他们能够从平台上洞察先机,从而构建起各自的杀戮地带。创新与创业的时间和空间都可能被极大压缩,被收编或者被碾压成为很多新创企业的宿命。

第三是上瘾 (Addictive) 。这也使很多人质疑巨头到底是在给消费者提供便宜甚至免费的服务,还是在把消费者打包成商品卖给广告商。两者区别巨大,也决定了巨头对于上瘾的态度。

第四是危害民主( Destructivetodemocracy) 。突出的一个例子,反映在脸书到底在特朗普“通俄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也代表了一种对互联网发展二十年共同的反思—— 互联网到底是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发展,还是给公民社会带来了更多伤害?

面对的问题

从BAADD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互联网巨头疑虑丛生。互联网平台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他们的成长性出了问题,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一心谋求飞速发展,反而暴露出两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问题是随着平台经济的崛起,移动互联网平台具有天然的垄断与抑制竞争的态势显现出来。

首先,平台决定了流程如何设计,交易如何执行,控制了消费者的界面和用户体验,也因此决定了用户会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这也意味着,平台另一端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与平台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

其次,数据经济的平台有着天生的趋于垄断的倾向。巨头不只是在市场上竞争,它们正日益变成市场本身。平台成为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平台上的许多服务看似免费,但用户在交出自己的数据时实际就在付费了——大数据成了获得平台服务的货币。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已经掌握了海量的数据,比如个人行为数据、社交图谱、定价信息、购买习惯等等。例如,脸书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个人数据,还有最大的“社交图谱”——用户名单以及用户之间的联系,亚马逊掌握的定价信息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而美国90%以上的网络搜索用的都是谷歌。

平台在搜集海量数据的同时,也在构建各自的围栏,挖掘数字鸿沟,圈起自己的大数据。基于囤积用户大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可能有利于平台,却不一定有利于社会,因为它无助于整体社会共享利用大数据的红利。

第三,巨头正在构建自己生态圈周围的“绞杀地带”。年轻公司进入,可能极难存活。科技巨头或者会抄袭这些创业公司,然后击垮它们;或者把它们收入囊中,提前扫除威胁。由于亚马逊、脸书和谷歌的霸主地位,任何与消费互联网有关的业务都已被视为危险地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短视频社交软件Snap,2013年Snap拒绝了脸书30亿美元的收购,之后脸书克隆了Snap的许多热门功能,打压了它的发展。

现在巨头已经圈起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在搜索、社交媒体、数字广告、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云计算等各个方面,巨头都已基本完成了圈地。以往创业公司可领先好几年开发新产品而不为巨头注意,但是现在的创业公司只有6到12个月的领先期,随后,既有企业便会迅速赶上。

总结一下,这几点其实强调了一个问题: 平台掌握了海量的大数据,巨头构建的平台已经是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平台把盈利放在第一位,它们有动力去构建数字围栏,但却不一定有动力去推动数据的共享。他们的确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宜更好的服务,但是面向未来,却可能抑制创新。

第二大问题,互联网的公共属性被侵蚀。

互联网的初心是去中心化。20年前,人们畅想的是互联网能够推动人与人的互联与互通,推动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挖掘集体的智慧,成为公民社会自组织的平台。但是现实的发展,尤其是过去几年的发展,却走到了公共性的反面。集中表现在:假新闻的泛滥、圈层化的加剧与只见消费者不见公民。

先来谈假新闻的泛滥。

假新闻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有,只是社交媒体加速了传播。2016年俄罗斯利用脸书散播假新闻影响美国大选,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假新闻的危害。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广义的假新闻,也就是标题党、耸动新闻、夹杂着不真实信息的资讯,在当下都有刷屏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已经日益边缘化。巨头攫取了新增数字广告的大头,比如脸书和谷歌这两家公司控制了美国在线广告收入的三分之二,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在这种背景下,广义的假新闻就可能劣币驱逐良币,因为提供资讯的门槛降低了,也因为社交媒体平台给予了更多人以精准分发信息的工具。

更严重的是,传统媒体的没落恰恰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的时代。年轻人更难以辨别信息的质量,他们没有建立起对权威消息来源的信任。他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更依赖社交媒体和搜索,也更容易被个性化营销。这与前几年老年人面临的数据鸿沟一样危险。

广义的假新闻泛滥也可能加剧圈层化。圈层化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乐于呆在自己的舒适地带,和自己类似的人一起交往,没有机会也缺乏动力跨界与其他阶层的人沟通。因此,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大大衰减。

首先,因为传统媒体的式微,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也被淡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分发渠道,更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资讯。在“你需要知道的”与“你想要知道的”两者之间,如果“你想要知道的”资讯唾手可得,那很多人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有研究发现,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也会选择符合自己文化偏见的电视节目。数字经济时代,强化这种偏见的趋势更是急剧加强。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