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编程 > 正文

谁差点“杀死了”ofo?

发布时间:2018-11-23 11:56:59 所属栏目:编程 来源:虎嗅网
导读:原标题:谁差点“杀死了”ofo? 从被资本助推围宠,到橙黄之战、南北对峙,再到如今的自身难保,ofo创始人戴威到底还是看清了现实,他在内部会议上主动“认错”。只是,当下ofo亟待解决的不再是戴威想不想卖,而是谁愿意做接盘侠。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

刘兴亮告诉记者,共享单车在资本拥趸下,逐渐走向了一个“疯狂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的死循环,参与者的竞争模式也变得极其简单粗暴——争夺市场老大,无限度融资,再烧钱造单车投放到市场中去。

“共享经济连接供需两端,本身是轻资产的模式,但ofo和摩拜却是自有单车租赁的重资产模式。”刘兴亮告诉记者,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同于滴滴等出行企业,不仅技术创新遭质疑,分时租赁的收入相较超千万量级的车辆投放、硬件损耗及其他管理费用,即便经历了从天使到E轮的十余起融资,ofo很难自我造血。

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一直强调“独立发展”,并在多个场合表态ofo和摩拜两家是针尖对麦芒,“短时间内便将结束战斗”。然而,他在2017年9月突然改口,“目前ofo与摩拜已经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每个月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运营,唯有合并才能盈利。”

对于“谁合并谁”,朱啸虎认为,“这对资本来说并不重要”,显而易见,他看重的是投资回报。

随后在11月份,摩拜和ofo被曝共挪用60亿元押金填补资金缺口,尽管两家公司均未直接回应,但这一消息瞬时让共享单车模式遭受质疑。这让朱啸虎更加强调合并的必要性。

“摩拜和ofo再继续打消耗战是没有意义的,在行业还没山穷水尽的时候合并,需要大智慧和大格局。”朱啸虎不断催促着两方就合并进行谈判。

作为摩拜单车投资方、愉悦资本创始人刘二海也主张两家合并,但“我反对合并的公司为一家大公司所控制,这是不可接受的。”他口中的大公司指的是滴滴。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下半年时,滴滴就进入了ofo的投资人队伍,并连续跟投多轮,成为ofo的大股东,拥有一票否决权。

当摩拜和ofo的合并建议提出后,滴滴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想要成为合并后公司的控制者,这让在资本博弈中的戴威难以接受,他靠着创始人的“一票否决权”与滴滴分庭抗礼,果断拒绝了合并方案。

“非常感谢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希望能尊重创业者的理想。”戴威公开强调自身及团队的“独立性”。这一举动让力推ofo和摩拜合并的朱啸虎直接于2017年年底,向阿里转让了持有股权,退出ofo。

即便如此,当年的ofo年会办得是极为热闹。戴威为十名优秀员工颁发了证书,还分别“犒劳”了牧马人、期权及额外四个月的工资奖励。要知道,当时ofo的账面上已接近赤字。而热闹过后的戴威,只得向巨头“请求援助”。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制衡滴滴,ofo不仅拿下了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的投资,甚至在今年1月以抵押动产的方式获得阿里17.7亿元贷款,后又在3月通过股权与债券并行的方式获得了阿里领投的8.66亿美元,使阿里直接进入了ofo董事会。

夹在滴滴和阿里之间的ofo,原想择一良木而栖,却未料想滴滴托管了小蓝单车,并加紧推进“青桔单车”,而阿里则不断战略投资哈罗单车,且无意对ofo进行并购。

最让ofo意想不到的是,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竟选择了“卖身”美团。

“一直都坚持公司独立发展”的摩拜CEO王晓峰感到很无奈“团队也犯了很多错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中国创业公司永远绕不开各种巨头……”起初业内不明白王晓峰缘何叹息,直到并购案细节被披露出来,才发现这一结果完全受大股东意志主导,连创始人胡玮炜都无可奈何。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胡玮炜在采访中表达着自己的切身感悟。

戴威看到,行业正在进入巨头收割阶段,独立生存的ofo危机四伏。就在摩拜归入美团麾下的几个月里,ofo被传收购、资金链断裂数次,就连曾经执着于收购ofo的滴滴也降低了购买意愿,这让ofo的估值一再走低。

当胡玮炜卖掉摩拜,实现财务自由时,业内不少艳羡的声音发出。但戴威有自己的打算,他期待ofo能逆袭。

除了危还剩什么

11月6日,,记者来到互联网金融中心5层,只见玻璃门上贴有“ofo共享单车——随时随地有车骑”的宣传语,大厅里展示着三辆小黄车,正前方是一个大大的ofo标志。来这进行写字楼服务咨询的中介李尧,趴在玻璃门上朝里望。

李尧对ofo前办公地理想国际大厦很了解,“ofo早前在理想国际有四层办公楼,后来变成两层。”ofo在今年9月失去10层及11层的使用权。“整租楼层的公司租期一般为三年,即使租约到期,也需至少提前三个月跟物业说,他们才会通知我们(中介)。”李尧纳闷,ofo搬到理想国际一年左右,物业上周(大约11月1日)告知他,可寻找新的待租企业了。“说是租约到期,可这也太突然了。”

记者在访客区看到,零星几个员工进出,抬头可望见二层的部门空间,ofo员工刘新说,这里曾是ofo的海外部门和北京分公司的办公地,工位富余很多,如今全员搬过来,会紧凑一些。

记者根据线索又找到与互联网金融中心相隔一条马路的丹棱SOHO3层,保安反映这里是刚被ofo租下来的办公区。为此记者向ofo官方求证,回应是“不了解情况”。

上述ofo前成员、接近戴威人士对记者表示,从租金贵的办公楼迁到租金相对便宜的地方,办公空间也大大缩减,这跟ofo一直以来的激进扩张策略背道而驰,资金紧缺是主要原因之一。

14日内部会议,从一些员工透露的相关会议内容来看,戴威现身除了对ofo的现状进行解释,还有致歉和反思。“当时确实没钱了,不想管了。”现实给戴威泼了一盆冷水,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会否像小蓝单车那样,落得个令人唏嘘的下场?“现在ofo员工们又找到了创业之初的那种干劲。”自2016年加入ofo的员工刘新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道,“外界看现在的ofo,大部分认为是‘危’,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则充满了‘机’。”

然而,就在戴威现身后的第二天午间,一篇“ofo被多法院列入被执行人,涉及金额5360万元”的报道便被发出,这又如当头一棒敲打在刚被鼓舞了士气的ofo头上。

此前,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于信、杨品杰三人面对镜头谈及他们眼中的戴威时,曾异口同声地提及戴威的口头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今,面对ofo退押周期再拖延被诟病,戴威解释,“退押金没有问题,只是有困难。”就“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传闻,戴威予以否认,“由于供应商债转股,目前资金情况正在好转,但依然困难。”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