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核心网 (https://www.hxwgx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张志东:关于企业成长,腾讯如何摸索,怎样进化

发布时间:2017-12-20 17:49:51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极客公园
导读:副标题#e# 摘要 腾讯在不断分泌和消化着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阵痛,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状。 从 1998 年到 2017 年,腾讯是怎么成长为一家大公司的? 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这家以「网络寻呼」业务起家的公司,误打误撞地遇上了 PC 上网红利时代;成功迈进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张志东:关于企业成长,腾讯如何摸索,怎样进化

摘要

腾讯在不断分泌和消化着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阵痛,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状。

从 1998 年到 2017 年,腾讯是怎么成长为一家大公司的?

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这家以「网络寻呼」业务起家的公司,误打误撞地遇上了 PC 上网红利时代;成功迈进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成为了拥有十几亿用户量的互联网巨头。在一家大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纠缠着无数的「可能性」瞬间,腾讯也不例外。它经历过转型,几次组织构架调整,也在不断分泌和消化着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阵痛,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状。

时至今日,腾讯最为外人称道的是它浓厚的「产品基因」,以及开放的企业生态。这种独特的 DNA 是如何生长,并且植入一家公司体内的?11 月,腾讯创始人之一、前 CTO 张志东在极客公园前沿社的「近场研究」中,与搜狗 CEO 王小川等 16 位企业家共同探讨了打造好产品的理念,以及在团队管理、企业文化方面的建立和传承。

以下为张志东口述,极客公园略做整理。

腾讯的「第一次创业」:一是能活,二是少挨骂

我们刚创立腾讯的时候,其实我们都不懂什么是 VC、风险投资,当时几个创始人只是打工烦了,想出来自己做个做互联网产品的小公司,能够养活自己,就在这样的误打误撞之下,闯入了中国互联网业。

腾讯比较幸运,遇到了很好天时和地利。1998 年腾讯成立的时候,我们本来想做给一个网络寻呼的系统,卖给寻呼台。做 OICQ并不能赚钱,是一个基于兴趣的副产品,可以给寻呼台增加一些呼量。但企业发展一年后,寻呼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寻呼台不断的关闭或合并,手机替代寻呼机的大趋势已凸显。而我们的副业 OICQ 却疯狂增长。那时候带宽很窄,大家上网也没有娱乐项目,即时通讯成为了刚需。再加上中国电信每年在上网线路扩容、骨干网络建设方面大力投资,而广东电信是网络基础建设最快的省份,深圳这个城市是年轻人创业热土。我们误打误撞踏进了这个时代的河流。

张志东:关于企业成长,腾讯如何摸索,怎样进化

一开始我们只是几个人的小公司。我们期望一是希望公司不要倒闭,能活下去;二是不让用户掉线,少挨点骂。公司没有任何成文的制度,连上下班的规范时间也没有,几位成员都是喜欢互联网产品的网虫,大家起床后就会跑回公司,趴在 pc 上看用户对我们的意见。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统计图沿用了好几年,每分钟统计一下在线用户有多少人,在图上画一个点。如果这条曲线突然掉下来,就说明有故障了。我连同事的电话都不用打,叫个的士回公司,回到公司时,大家已经在定位修补方案了。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本身就是重度用户,大家对用户掉线的不爽感受是感同身受的。

这里面有很多误打误撞的因素。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网民和中国的网络设施状况的痛点感受就不会深刻,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毕业再早几年,在原来行业有若干成绩和衔头,或许也不会那么容易离开原有的行当,毅然拥抱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

如何做内部道路的选择?

遇到业务风口,有的企业可以很快速的发展起来,但对于一个企业内部的传承力量来说,团队培养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更何况,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必须跟着不断变化才能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不能变革的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腾讯后来的发展里,我们几次面临过这样的挑战。

1998 年到 2004 年,这就是腾讯的第一次创业。从一个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接近一千人的中型公司,公司 2004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到 2004 年、2005 年的时候,公司发展有两条路选。一种选择是我们只做沟通和娱乐,这是腾讯原来的 DNA,也是原来的团队最擅长的,也比较赚钱;第二种选择,跨度比较大,当时 Pony(马化腾)是用了类似于「在线生活」的词概括这个方向。团队争论了很久,最后选择了第二条道路。这是一条比较难走的道路,同时,也很快对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之前公司比较单一的业务线,几个创始人可以垂直处理自己分管的业务,大家沟通频率和效率均很高,很多事情就靠着我们的人品和勤奋,就可以维持公司的运作。但是开展多元业务以后,我们意识到,创始人的能力有比较大的瓶颈,产品线之间资源分配、组织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冒出来。这是个很大的挑战。

当时腾讯的解决方法是组织变革为事业部(BU)驱动,把一个方向的产品的研发、市场合并到一个 BU 里,让一个领军人统一负责。这件事的挑战在于对 BU 的第一负责人要求很高,他必须要有综合的能力,同时要有内部文化的认同度。腾讯后来的几位重要的管理团队成员时那个时候上任的。创始人变成横向支持,大家都会觉得,只要公司好就可以。

到 2008 年、2009 年,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是公司成长良好,业务有稳定的增速,团队也有比较好培养人的能力。但事情的发展通常没有那么理想,每当你感觉良好的时候,其实危机已经在潜伏了。这个改变是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到 2010 年,突然间我们感觉不对了,腾讯的组织结构突然间又变得适应不了这个时代,移动时代的到来,让腾讯面临着革命还是被革命的关口。

到 2011 年,我们把当时的移动 BU 拆了,与原来各个产品的 PC 团队合在一起,做自我闭环,做 PC 主力的同事转型学习移动的研发,全面转移到移动时代。这过程中也有挑战,原有部门的利益、惯性和感情都会受到冲击。但这个时代,你不改变,世界也会改变。如果那时不做变革,后面几年腾讯就不会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

当年跟 360 的一次争端,给了腾讯很多外界刺激。当时腾讯被人批评,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缺乏生态思维。而微信在 2011 年的爆发,给了企业变革很大的信心。

微信刚刚发布的时候,头三个月波澜不惊,但是在 2011 年 5 月份突然就爆发了,原因就是加入了语音功能。接下来三个月微信的用户增长,是我从业以来见过最陡峭的速度。那三个月是什么概念?每天微信的用户增长 10%,活跃用户量一周增长 70%。

张志东:关于企业成长,腾讯如何摸索,怎样进化

(在腾讯的转型过程中,微信抢占了重要的时间窗口)

也就是这三个月,我个人感觉微信抢占了一个历史的重要时间窗口,这种增长速度也坚定了腾讯组织变革,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决心。

(编辑:核心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